https://mp.weixin.qq.com/s/vMS1ORFNzwXry4D7yLsiNg
近日,《财富》中国500强企业榜单揭晓,福耀玻璃工业集团以近400亿营收排名361位,位列福建民营企业前八,曹德旺家族则在此前新财富榜中以364.6亿元持股市值问鼎福州首富宝座。
而更引发关注的是曹德旺发起创办的福耀科技大学,这所新型民办大学最近公布了2025年本科投档最低分数线,碾压了众多“211、985”双一流高校,成为名副其实的黑马。
在当下大学扩招严重、毕业生就业难的大背景下,福耀科技大学的出现,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教育实验样本。曹德旺那句“对标斯坦福”的豪言,不仅是对招生成绩的自信,更是对传统高等教育模式的一次公开挑战。
资源聚焦:投入8个亿,对标斯坦福
据了解,福耀科技大学是由福耀集团董事局主席曹德旺发起,河仁慈善基金会首期捐资100亿创办的民办公助、非营利、公益性大学。学校于今年上半年获准成立,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
公开资料显示,2025年福耀科技大学面向福建、河南、江西、湖南、广西招收50名本科生。其中,福建省17人、河南省9人、江西省9人、湖南省8人、广西壮族自治区7人。对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学校要求物理和化学为考生必选科目。专业教学培养使用的外语语种为英语,非英语语种的考生应慎重填报志愿。工科类专业学费5460元/人∙学年,住宿费(双人间)1200元/人∙学年。
福耀科技大学首年招生就取得开门红,原因就在于采取了精准定位的战术:聚焦少数省份、控制招生规模、锁定热门专业。
曹德旺表示,福耀科技大学首年8亿元预算招50个学生。“我们是从体制上、机制上对标斯坦福。斯坦福一年花费20亿美金,不从汇率考虑,花费的效果是一样的。8亿元的花费是包含实验室设备的,斯坦福也是一样计算进去的。”
福耀科技大学校长由西安交通大学原校长王树国担任,他此前接受采访时曾表示原计划2025年本科招生人数是100人,最后确定为50人,“因为我要一个一个学生来做规划,我不希望因为校园的容量可以,我就把那么多学生招进来,我没有替他们做好规划,我觉得这是我的失职。”
“我希望培养的学生是拓荒者,而不是跟着别人跑的跟随者。”
学校将资源极致倾斜,第一年8亿预算花在50个学生身上,相当于每个学生头上有1600万。同时配备了15名院士以及56位全球前2%的顶尖科学家,每个学生身边围着好几位“大佬”,这谁能不心动?
福耀科技大学对标斯坦福的底气,不仅在于资金投入,更在于资源的使用效率。传统高校常因体制束缚难以灵活调整资源分配,而民办大学的机制优势,使其能够快速响应技术变革和产业需求。
精英化培养:从“量产”到“定制”
传统高校扩招二十余年,本科教育早已从精英化走向大众化。202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1187万,但许多高校仍沿用“大班授课、标准化考核”的工业化培养模式,导致学生个性化发展空间被压缩。而福耀科技大学首期仅招50人,配备15名院士和56位全球前2%的顶尖科学家,师生比接近1:1,这种配置在国内高校中几乎前所未有。
校长王树国表示,学校通过本硕博8年贯通培养”“一人一方案”模式,彻底打破了本科、硕士、博士之间的割裂状态。相较于传统高校“先通识、后专业”的课程安排,福耀科技大学从大一开始就围绕学生的兴趣和职业规划制定培养路径,避免了许多大学生“学四年不知为何而学”的迷茫。这种高度定制化的教育,更接近欧美顶级私立大学的培养逻辑,其核心不是“教知识”,而是“塑造人”。
产教融合:从“求职难”到“入学即就业”
近年来,“985废物”“文科天坑”等自嘲词汇的流行,反映了高等教育与就业市场的严重脱节。许多名校毕业生在求职时才发现,所学专业要么市场需求饱和,要么技能与企业需求不匹配。而福耀科技大学从创立之初就明确聚焦先进制造、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等国家战略产业,背后依托福耀集团的全球产业链资源,学生从入学起就进入“产业—科研—就业”的闭环培养体系。
湖南考生王同学以理科638分成绩报考福耀科技大学,他在社交媒体自称“年轻的赌徒”,坦然面对不解和嘲讽:“如果失败,最差去福耀玻璃当工人,凭双手养活自己也不丢人。”这份清醒的勇气,折射出新一代学子在学历通胀时代对教育本质的重新审视。
相较于传统高校“先培养、再求职”的被动模式,福耀的学生在实验室、企业实习、毕业设计等环节都能直接对接产业需求,甚至可能在大二、大三就锁定研发岗位。这种“入学即就业”的保障,在当前就业寒冬中显得尤为珍贵。
挑战与未来:能否真正颠覆传统?
当然,福耀科技大学的模式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当其冲的是可持续性问题——8亿元的年投入能否长期维持?毕竟斯坦福的巨额预算依托于数百亿美元的校友捐赠基金,而福耀目前仍依赖曹德旺个人和河仁慈善基金的投入。其次是社会认可度,首届毕业生尚未进入职场,他们的竞争力是否真能媲美传统名校,仍需时间验证。
但无论如何,福耀科技大学的出现已经向高等教育市场释放了一个强烈信号,它的成功与否,或许将决定未来十年中国是否会涌现更多“小而精”的新型大学,倒逼传统高校真正回归“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本质。
被问及办学愿景时,曹德旺说:"我们不要培养流水线上的标准件,而要锻造改变行业的特种钢。"或许,这正是福耀模式最珍贵的价值——在学历贬值的时代,重新定义教育的本质。对于那些选择福耀的学子来说,"最差进玻璃厂"不是退路,而是一条通往实业报国的新赛道。四年后,当这批教育改革的“小白鼠”走向社会,他们书写的可能不仅是个人的职业故事,更是一段中国高等教育变革的新篇章。
来源:闽商网(综合整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编辑:沈冬妮
审核:张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