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商新媒体

闽商头条事件记录

学胖东来,关227店,砸7亿多!永辉转型半年预亏2.4亿

发布时间:2025-07-18 阅读量:6872

永辉超市作为中国零售行业的标杆企业,其经营业绩引发市场广泛关注。7月14日,永辉超市(601933.SH)发布上半年业绩预告预计2025年半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4亿元,预计2025年半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8.3亿元。

图片


上半年调改开业93家、关闭227家门店

2021年-2024年,永辉超市已经连续亏损4年之久,累计亏损额达95亿元。

但2025上半年永辉超市仍创下除2021年行业特殊情况外的最大亏损纪录。

对于亏损原因,永辉超市在公告中给出了三点解释:

图片

不难看出,门店调改的高额投入是业绩承压的首要因素。2025年上半年,永辉超市共调改开业93家门店,截至6月30日调改门店总数达124家这种调改绝非简单的店面翻新,而涉及经营理念、商品结构、服务标准等全方位的变革。单店调改成本约800万元,仅上半年调改投入就达7-8亿元。调改过程需要经历平均3个月的歇业装修期,期间门店无法产生正常营收却仍需承担固定成本。

图片


永辉超市副总裁王守诚对外表示:"我们希望前三个月给顾客持续往上的满足,所以带有一些投入,前期有异常费用金额。"这种经营模式的彻底革新,必然伴随着短期业绩的下滑。

关闭亏损门店的善后成本构成了业绩压力的第二重来源。2025年上半年,永辉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关闭了227家长期亏损门店闭店过程中产生了租赁赔偿、人员补偿、商品清仓和资产报废等多重成本。这些一次性支出对上半年业绩造成显著冲击。但从长远看,关闭这些"尾部门店"有利于优化门店网络,集中资源提升整体经营效率。

供应链深度改革是影响业绩的第三个关键因素。永辉正对商品供应链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目标是建立"品质零售"的商品定位和合作共生的供零关系在具体操作上,公司完成了大量供应商和商品的升级汰换,超过五成的老商品被清仓处理,且这部分折价成本由永辉自行承担而非转嫁给供应商。

永辉首席商品官佘咸平解释:"在改革的阵痛期,永辉超过五成的老商品会被汰换。需要进行清仓折价处理,并由永辉承担前述成本压力,而不是通过供应商伙伴去转嫁。"这种供应链的彻底革新虽然在短期内影响了毛利率和利润表现,但从长远看,有利于建立更加健康、可持续的供零关系。

学“胖东来”这一年

自2024年6月开始,永辉超市向“零售巨头”胖东来求援,以胖东来模式对全国范围内的门店进行调改,至今已1年有余,然而运营情况呈现“短期阵痛与局部成效并存”的复杂局面。

图片


截至2025年7月,全国已完成132家门店调改(占门店总数534家的25%),其中2025年上半年新增93家调改门店在商品结构、服务体验和员工政策上显著优化,郑州首店调改后首日销售额达188万元(为调改前13.9倍),端午节80余家调改店销售额同比增87%41家开业满3个月的稳态店一季度累计利润7472万元,单店月均利润约60万元。

但调改后的挑战和潜在风险依旧存在,甚至有观点认为永辉“胖改”或会失败,原因有三:

其一,模式水土不服。胖东来依赖“区域密集直采”,而永辉132家调改店分散于75城,平均每城不足2家,难以支撑直采规模效应

其二,成本压力胖东来人效比仅为永辉1/3,复制同等服务需多雇佣2倍员工,人力成本激增。

其三,供应链重塑难度。胖东来耗时20年构建200家核心供应商体系,永辉计划1年内替换30%供应商,激进策略易引发渠道震荡。

图片


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曾提醒永辉“用2-3年回归健康”,当前转型仍处阵痛攻坚期若未来1-2年能优化区域供应链密度、平衡服务成本与盈利模型,或有望逐步减亏;若忽视规模差异与基因矛盾,则可能陷入长期困境。

永辉转型在当下是必然的选择,曲折中前进,前进中有曲折,这艘零售航母未来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

来源:闽商网(综合整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编辑:沈冬妮

审核:张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