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商新媒体

闽商头条事件记录

全“荔”破局“大小年”

发布时间:2025-07-07 阅读量:90 来源:东南网

在漳浦县绥安镇大埔村,农户采摘荔枝并装车。 林素真 摄

漳浦县旧镇镇后垅村荔枝收购点 戴裕辉 摄

核心提示

今夏,荔枝堪称“顶流”水果。

热播剧《长安的荔枝》中,倒霉的男主角李善德被迫接下“一不小心就全家陪葬”的差事——为杨贵妃运荔枝。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从岭南到长安,五千里路山难水险。李善德想方设法,耗时月余,挥银无数。

福建也有自己的“荔枝使”。清代,福建后来居上成为荔枝主要进贡地。贡荔之事由总督和巡抚隔年轮流置办,经水路运输桶栽荔枝,沿途以随船携带的闽地之水浇灌。即便如此,也仅存寥寥果实。清宫档案《哈密瓜荔枝底簿》记载了乾隆年间的一次后宫荔枝分配:除了皇太后分到两粒,皇后和众妃嫔每人只得一粒尝鲜。

时移世易,随着栽培技术、交通运输、冷链物流等条件的突破,曾经的贵族水果早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但荔枝产销困境犹在。在生产端,今年是荔枝“大年”,全国产量创历史新高;在市场端,价格不断探底,果农“丰产不丰收”。反观去年同期,全国荔枝产量锐减,价格创历史新高。

为破解荔枝“大小年”困境,近日,闽、粤、桂、琼四省(区)从业者代表齐聚漳州,商讨对策,并达成共识:立足全国统一大市场,通过协同合作,推动全国荔枝产业高质量发展。

6月下旬,继两广地区之后,福建迎来荔枝集中上市期。我们探访全省荔枝主要产区,了解荔枝产销困局的新解法。

东南网7月7日报道(福建日报记者 张辉 通讯员 戴裕辉 林泽霖)

超级“大年”

6月25日,漳州市神味天然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何汉杰召回了远在广东饶平的荔枝收购团队,提前转战福建漳浦,在各个乡镇设点收购当地刚刚上市的乌叶荔枝。

神味公司是漳浦的一家时令水果加工企业。每年荔枝季,公司派人从广东茂名出发,一路向北收购原料。按照往年进度,一周后才能抵达漳浦。

一场座谈会改变了原计划。6月24日晚,县里紧急召集5家食品企业。主题明确:希望大家加大本土荔枝收购规模,避免果贱伤农。

对于今年的荔枝行情,从业多年的何汉杰早有预判。

“和大部分果树一样,荔枝也存在‘大小年’现象。”他说,去年是典型的“小年”。彼时,受冬季低温干旱、开花坐果期持续阴雨等影响,全国荔枝普遍减产,价格被推到了历史高位。其中,福建当家品种乌叶荔枝产地价一度突破每公斤10元,是1998年以来的最高价,许多加工企业因原料价格暴涨不堪重负。“‘小年’过后,大概率是‘大年’。”

荔枝“大年”如期而至,并且是个超级“大年”——3月,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根据成花情况,预测今年全国荔枝总产量约365.04万吨,同比大涨111.26%。

漳州市荔枝产业协会秘书长周志杰认为, “大小年”效应,气候适宜,高价刺激下农民普遍扩种、加强管理等因素,造成了今年的高产盛况,也引发了销售困境。5月,两广地区荔枝集中上市后,互联网上不乏“荔枝价格大跳水”等论调。随着产区北移,悲观情绪也传导到了漳浦——福建最大的荔枝生产县。

“荔枝红满枝,人工采摘贵,运出去更贵,烂在枝头可咋办?”6月22日,漳浦县赤土乡水头村果农林秀珠在自家果园拍下的一段视频,在社交媒体上广为传播。第二天,漳浦县委书记便带队到她家荔枝园,调研荔枝行情。

成立多个工作专班,全县设立上百个收购点,交通运输部门开通“绿色通道”,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支持,农业农村部门加强技术指导,鼓励快递企业降低费用,邀请网红达人带货,鼓励加工企业大量收购……这场以“绝不让一颗荔枝烂在树上”为要点的荔枝“保卫战”就此打响,力度空前。

加工企业是绝对主力。6月24日晚的座谈会上,5家食品企业各自表态,承诺共收购4万吨荔枝。该收购量是去年的10余倍。

何汉杰所在的神味公司计划收购5000~8000吨,是去年的5~8倍。6月25日,公司以每天约220吨的速度集中收购荔枝鲜果。

6月30日中午,记者在漳浦县旧镇镇后垅村看到,果农将刚采摘的荔枝运往神味公司设在村部的收购点。按照前一天公布的价格,带梗乌叶荔枝收购价为每公斤2.4元,不带梗的优质果粒为每公斤3.2元。根据测算,当地带梗乌叶荔枝的生产成本大约为每公斤2元。在广东、诏安等地,同期上市的同规格乌叶荔枝,收购价为每公斤1.6元。

“作为全县荔枝种植面积最大的建制村,去年全村荔枝产量约100万公斤,今年接近500万公斤。”后垅村党支部书记林万历说,往年村里的荔枝主要由代办收购,运往各地水果批发市场,加工企业消化约40%,今年这一比例将达到80%。目前,村里共有8个收购点,每日收购量约25万公斤。

县里最大的果汁生产企业漳浦达川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同样以略高于成本价的价格,计划收购1.2万吨本地荔枝。其现有生产线每日仅能加工鲜果310吨。为此,公司委托漳州市龙海区、漳州高新区等周边区域厂家联合生产,将每日鲜果加工能力提高到了800多吨。

品种“换血”

6月28日,漳浦全力打响“保卫战”的同时,另一场以荔枝为主角的活动——第二十三届中国(福建)荔枝龙眼产销对接活动在漳州市区举行。

作为国内荔枝产销对接的老牌平台,该活动由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四省(区)农业农村部门联合主办。中国荔枝种植面积占全球超过65%,而这4个省份贡献了全国超八成荔枝产量。

优化品种结构这一老话题,再次被抛出。

“我们以5月31日之前、6月、6月30日之后作为荔枝早、中、晚熟的时间节点。”国家荔枝龙眼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华南农业大学教授胡桂兵说,全国58个荔枝生产县今年3种产期的荔枝产量分别为80.65万吨、167.52万吨、31.18万吨,比例为28.87∶59.97∶11.16。

在福建,这个比例更悬殊。作为全省最大的荔枝产区,漳州荔枝面积与产量均占全省约90%。去年之前,全市17.4万亩荔枝中,乌叶和兰竹两大中熟品种占比高达78%。品种结构失衡带来的问题显而易见:扎堆上市的中熟荔枝缺乏竞争力。

来自不同产区、同样苦“大小年”久矣的从业者达成共识:跳出一域一品种,立足全国统一大市场,明晰市场定位,谋求协同合作。

胡桂兵认为,应该从两方面优化产期结构:品种方面,重点发展特早熟、早熟、特晚熟和地方特色优质品种;在产区方面,在巩固现有格局基础上,适当扩大发展粤东闽南闽东晚熟特晚熟、长江上游特晚熟和云南高原立体生产特色产区。

作为我国荔枝栽培的最北缘、分布纬度最高的产区,福建荔枝晚熟优势明显。近年来,福建以优化品种结构为突破口,在闽南、闽东沿海重点发展晚熟荔枝,寻求产业破局。

尽管当前荔枝行情处于低谷,但漳浦县畲家生态农场负责人蓝亚明却计划在3年内将自家荔枝园规模从200亩扩大至500亩。新增面积全部用来发展晚熟荔枝。

最初,蓝亚明种的也都是乌叶荔枝,这是当地传统优势品种。20世纪80年代,在全省大念“山海经”的热潮中,漳浦以荔枝为重点发展方向。好管理、产量高、品质不俗的乌叶荔枝成为首选。福建日报曾在1982年10月13日报道了当地“荔枝热”:“由地方财政、供销、外贸等单位筹款购买苗木,免费赠送社员在自留山或房前屋后种植,谁种归谁所有……全县约有百分之七十的农户种植荔枝,少者十几株,多者上千株。”

1998年,公务员平均月工资才几百元,而乌叶荔枝收购价格高达每公斤二三十元。那时流行的说法是,一棵荔枝树可作为3个女儿的嫁妆。2000年后,漳浦荔枝种植面积随之达到了顶峰,品种结构失衡的隐患就此埋下。

有感于此,蓝亚明在10年前率先从海南等地引进A4无核、井岗红糯、仙进奉、双肩玉荷包等晚熟品种,通过老树高接换种替代乌叶荔枝。这些品种大多在7月中旬后上市,避开了6月高峰期,即便在“大年”依然有较为稳定的价格。

从更大的范围来看,近年来,漳州累计引进30多个晚熟优质荔枝品种,将全市早中晚熟荔枝品种结构从0.5∶8∶1.5调整为1∶6∶3,采摘期从15天延长至60天。按平均亩产1000公斤计算,晚熟品牌每公斤收购价40元,每亩收入4万元以上,比传统荔枝每亩5000元收入,经济效益提高8倍以上。

品种结构调整,实现了差异化竞争,也为跨区域合作创造了条件。

“以上海为例,作为全国水果消费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荔枝消费却仅占当地市民水果消费的4.5%;在广东,这个数字是10%左右。”广东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陈东说,像荔枝这样区域性极强的水果,生产半径相对固定,但市场半径可不断拓展。主产省份如何加强联动,共同拓展国内国外、线上线下市场空间,是未来应重点研究的方向。同时,荔枝时令强,每个产区上市周期短则十几二十天,长的不超过一个月,产品营销周期过短。不同省份若携手合作,前景则大为不同。“比如,海南拿下某个区域市场,接力棒交给两广地区,两广地区再转交给福建,便能实现共赢。”

吃法“上新”

这几天,何汉杰一边忙着荔枝收购,一边关注着新式茶饮市场新爆款。

6月27日,新式茶饮知名品牌霸王茶姬推出了一款名为“一骑红尘”的新品。从名字不难看出,荔枝是其中的主角。荔枝鲜果去梗去皮去核后,利用全自动生产线榨取原汁,通过无菌冷罐锁鲜,运输至茶叶加工厂,实现与福建小种红茶、锡兰红茶深度融合。何汉杰所在的神味公司就是该茶饮的荔枝原料供应商之一。

从3200吨到4万吨,漳浦5家食品加工企业的鲜果收购量激增,能否有效消化这么大量的荔枝?实际情况是:多多益善。在采访中,多家企业都表示正推进增资扩产计划,县里也在协调用地等问题。这些以时令水果加工为主业的企业逆势增长的动力,源自近年来新式茶饮井喷式发展带来的海量原料需求。

当前,新式茶饮行业正经历一场原料变革,原叶茶、鲜奶、鲜果逐渐成为标配。

漳浦达川食品工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徐岩松表示,新式茶饮果汁原料供应正成为公司最大增长极,荔枝、龙眼、火龙果、余甘、菠萝等果汁产品按季节无缝衔接生产,国内叫得上名字的新式茶饮品牌几乎都是其合作方。

作为夏日水果“皇后”,荔枝在新式茶饮这一赛道上风光无限。公开报道显示,茶百道早前推出的两款荔枝系列饮品,上线5天销量突破了200万杯,消耗鲜荔枝2500万颗。有自称为茶百道员工的网友吐槽:“这荔枝剥不完,根本剥不完!”瑞幸咖啡则与热播剧联名,推出长安的荔枝系列新品,第一周销量突破850万杯。

这也为破解荔枝产销困局提供了新思路:解锁更多吃法、玩法。

永春县新农人辜燕萍创建“荔枝公社”,推出荔枝研学课程,发展荔枝主题民宿,让声名在外的岵山荔枝与豆腐花、永春老醋、永春香实现跨界混搭。

漳浦县企业漳州德兴发展有限公司打造从品种筛选试验、定制化种植管理、高品质荔枝加工出口贸易到荔枝深加工等全产业链条。20多年前,公司第一次将荔枝鲜果出口至日本,如今其开发的荔枝青梅酒、荔枝白兰地等产品加速出海。

在荔枝龙眼产销对接活动上,各地从业者开启了产业未来的广阔空间。6月20日,漳州市荔枝产业协会成立。

“我们希望荔枝生产、加工、流通、科研等多方力量形成发展合力。”产业协会会长苏建胜说,希望构建产学研用合作平台,制定荔枝栽培管理、品质把控、采收商品化处理等方面的统一标准;培育植保、采摘等社会化服务团队,破解果农采收成本高、管理粗放等问题;共同打造荔枝区域品牌,发出荔枝营销的强大声量;及时发布产地信息、等级标准与预期产量,推动供需双方高效精准匹配。

编后

要素联动,共享红“荔”

南方果园里枝头上那挂满的嫣红,今年引发的热议远超往年。各地打响的荔枝“保卫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荔枝生产端所遇到的困难。如何让农产品价值实现更大化成为不可回避的话题。为破解难题,我省荔枝的主产区漳州、泉州、莆田等地各要素协同发力,织就一条从枝头到舌尖的现代化产业链。

从各地的应对措施来看,如何克服“大小年”成为一项必答题。克服“大小年”的要旨并非消灭“小年”,而在于稳定产量,不至于出现太大偏差,让“靠天吃饭”变成“知天而作”。要化解水果“大小年”轮回,关键在于技术上,为果树疏花剪果,为其减负,确保来年结果能力。管理上,需加强技术推广,通过培训、示范等方式帮助农户掌握科学方法,并将技术规程落实到生产实践中。

深加工、冷链技术是鲜果市场的“稳压器”和调节市场供应的“时空转换器”。今年省委一号文件提出,推进农村特色产业提质增效,支持县城、重点乡镇建设一批农产品产地冷链集配中心。

如何让“稳压器”变得更稳,避免“大小年”是根本。“大小年”情况让产业链下游无所适从,特别是歉年时,原料奇缺,果价飞涨,企业无米下炊,无法保证工厂的正常运营、盈利。

荔枝走进千家万户的背后是古驿快马化作今天的冷链物流。试想,今年满山红遍,明年枝头寥落,将阻碍冷链物流与产区的顺畅对接。唯有驯服“大小年”这匹野马,才能让冷链物流实现正常化。

一粒荔枝引发的探索还有更多。福建荔枝主产地已在开展品种结构优化,错峰采收,延长市场供应期,避免短期内市场饱和导致的价格下跌。而广东省在几年前研发的“冻眠荔枝”技术被业界称赞。该技术采用液氮超低温冻眠锁鲜技术,将保鲜期从3~5天延长至1年以上,鲜果还原度达85%以上。这一项技术让消费者一年四季都能吃上荔枝,而且可以将荔枝作为原材料长期储存,使荔枝果肉、果汁、果酒、保健品等深加工产品更为易得,有效延长荔枝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放眼各种特色农产品,产业各要素的协同有助于应对自然风险与市场波动,促进农户增收与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