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xG9QeAahYd_cN5UaEK2mXg

福州夫妇康心汕与冯岩,手持四款核心仿制药,带着他们十三年研发长跑的故事,站到了港交所的聚光灯下。
10月20日上午9点30分,港交所交易大厅内,海西新药以102港元的价格开盘,较发行价86.4港元上涨18.06%。
这家来自福建的制药公司成为2023年香港FINI制度实施以来,首只经历暗盘交易后延迟上市的新股,如今终于成功登陆资本市场。
截至当天中午收盘,海西新药股价升至110.2港元,较发行价上涨27.5%,半日成交额达2.19亿港元。公司市值随之飙升至85亿港元。
曲折上市路
海西新药的上市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这家公司原定于10月17日在港交所正式挂牌交易,却在关键时刻突然宣布延迟上市。
根据公司公告,延迟原因是需要额外时间完成相关公告的定稿,并获取监管机构批准。
这一突发状况让海西新药成为2023年香港FINI制度实施后,首只在暗盘交易结束后因未能刊发配发结果而延迟上市的新股。
在暗盘交易中,海西新药表现亮眼,在富途暗盘曾一度飙升至200港元,较发行价暴涨131%。
最终,三大暗盘市场的涨幅维持在24%至25%之间,每手最多账面盈利1085港元。
学霸夫妻的创业故事
海西新药的背后,是一对深耕医药领域的学霸夫妻——康心汕和冯岩。
1971年出生于福建莆田的康心汕,教育背景显赫。他拥有普林斯顿大学化学博士学位,本科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分子化学专业。
在创立海西新药之前,康心汕已有丰富的行业经验,曾在PTC Therapeutics、BioPredict等公司从事新药设计和研发工作。
妻子冯岩同样学术背景出众,她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生物化学专业,后获中国科学院粒子物理与核物理硕士学位。
两人曾举家回国,康心汕先在浙江贝达药业担任首席药学家,后于2010年在北京创建北京贝美拓新药研发有限公司。
2012年,夫妇二人回到福建老家,与福建国资共同正式创立海西新药。
“仿制药+创新药”双轨模式
与许多依赖创新药管线的生物科技企业不同,海西新药选择了独特的“仿制药+创新药”双轨发展模式。
截至2025年10月,海西新药共有15款仿制药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
公司的商业化产品组合涵盖了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及炎症疾病领域。
从财务数据来看,海西新药已经实现盈利。2022年至2024年,公司营收从2.12亿元增长至4.67亿元,净利润从6898万元增长至1.36亿元。
公司的收入高度依赖四款核心仿制药:安必力、海慧通、瑞安妥及塞西福。
这四款入选国家集采计划的药物,在2024年为海西新药带来的收入分别为1.46亿元、1.87亿元、4794.9万元及4372.9万元,共同贡献了公司超过九成的收入。
资本青睐与福建生物医药崛起
海西新药的成长历程中,资本的支持不可或缺。
在公司成立之初,福建省三大国有资产平台——大同创业、福州投资及华侨实业便联合康心汕共同发起设立海西新药。
“天使投资主要看人,早期项目有时只是一个创意,创始人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项目的好坏,”福建创新投董事长陈颖回忆投资海西新药时如此表示。
IPO前,康心汕及其一致行动人合计持股41.17%,华兴创业、福州创投等机构方共持有约50%股权。
海西新药的成功上市,也是福建省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2009年,福建省出台《生物与新医药产业振兴实施方案》,将生物医药产业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
到了2022年,福建省进一步发布《福建省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全省医药工业营业收入力争达到1200亿元。
海西新药在港交所的表现引人注目:香港公开发售部分获得约31.6万人申请,超购约3164.1倍,一手中签率仅为1%,需认购6000手(30万股)才能稳获一手。
未来机遇与挑战
成功上市后,海西新药计划将募集资金投向研发领域。
根据公司披露的全球发售文件,募资净额9.4亿港元将用于推进在研药物,丰富产品组合,提升研发能力及寻求合作机会。
目前,海西新药已建立拥有四款在研创新药的产品管线,涵盖癌症、眼科及呼吸系统疾病。
其中,C019199有望成为全球首个专门针对骨肉瘤的突破性疗法,填补二线及晚期骨肉瘤的治疗空白。
从招股书来看,该公司4款在研创新药均处于临床早期阶段。
其中进度最快的C019199,针对骨肉瘤的治疗已完成I期临床并启动II期临床试验,预计于2025年下半年启动III期临床试验。
充满希望的赛道,总是充满挑战。
编辑:黄婷婷
审核:张建忠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由闽商网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