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香港会议展览中心见证了“竹乡南平”的名片闪耀国际舞台。南平市人民政府与香港品质保证局联合主办的竹产业专场宣介活动成功举办,“武夷山水·茶空间”香港营销推广中心扎根观塘,18件地理标志产品获“香港注册”认证,标志着南平竹产业向价值链高端迈出坚实步伐。
一竿青竹,早已挑起一方经济脊梁。2024年,南平竹产业交出耀眼答卷——全产业链产值达527.5亿元,比增8%;坐拥652.7万亩竹林,毛竹资源冠绝全国;220家规上竹企在此深耕,形成2家上市企业、3家上市后备企业、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的“竹业方阵”;产业繁荣惠及民生,35万竹农人均年收入1.6万元,12万竹加工工人年均收入5.2万元,翠竹成为富民“金钥匙”。
然而,亮眼数据的背后曾面临严峻挑战——龙头企业稀缺、企业分布零散、综合实力薄弱,尤其缺乏统一行业标准,导致产品同质化严重、核心竞争力不足。如何破局?南平市市场监管局以“全要素赋能”为理念,将市场监管“工具箱”升级为产业跃迁的“推进器”。
面对资源分散痛点,南平率先破题。南平市政府在全省率先与省市场监管局签署《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战略合作协议》,开创局地合作新范式,省、市、县三级资源被高效调动。
南平市创新推出《“链长+链主+专班”机制工作方案》,将竹产业细分为六大领域,由市领导任“链长”、龙头任“链主”、部门组“专班”。三级联动的工作专班深入主产县,“一企一策”解决技术难题31项,推动链上企业质量协同。
在市场监管部门推动下,龙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参与制定的国际标准《竹饮用吸管》已于2025年1月发布实施,这是国际上首个“以竹代塑”类产品ISO标准,竹吸管标准的制定将为竹产业发展提供新的方向。
针对标准缺失瓶颈,南平积极争取福建省竹产业标技委秘书处落户政和,搭建标准研制平台。成功获批“两岸竹产业技术标准共通试点”,推动多项省地方标准立项。主导或参与制定国际标准5项、国家标准4项等各级标准共195项,覆盖竹产业各领域。
聚焦“龙头少、小散弱”,市场监管系统精准发力。竹板材、竹家具(快消品)、笋食品等优势领域精选15家链主企业重点帮扶,梳理链主企业在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商标品牌建设等8大类31项需求,“一链一策”清单式推进。同时选定15家成长型链上企业试点,引入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
同时,依托“市事通”平台搭建“一站受理、三级联动”服务网,开展“产业体检”,提升企业质量管控和经营管理能力。
2024年,福建省鑫森炭业股份有限公司捧回南平首个“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牌匾。这家专注高性能多孔炭材料研发的企业,手握88项授权专利(发明专利45项),构建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新型活性炭材料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坚实研发平台。
知识产权是培育竹产业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跳板。市场监管局累计培育竹产业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5家、省优16家、市优46家,获各级专利奖38件。全市竹企专利总数达1653项。打造“知创南平”公共服务体系,引进专业服务机构。科技特派员团队联动多方解决链主技术难题39项,推动关键技术攻关,筹建省级质检中心等创新基础设施。
2024年末,“武夷山水·茶空间”携全屋皆竹理念惊艳泉州。这背后是南平品牌势能的系统拉升。
全市设立40个商标品牌指导站,提供便捷服务,竹产业有效注册商标超2500件。培育竹产业地标商标6件、驰名商标3件,地理标志工作多项指标居全省前列。竹品牌深度融入“武夷山水”区域公用品牌,26家竹企入选,“竹家居”成功融入“武夷山水·茶空间”新业态,完成六大场景设计,全球布局517家。
香港成为国际化关键一步:专场宣介会、项目路演、地标推介会接连举办,与港企签署运营中心协议,香港营销推广中心揭牌,建立了前沿阵地。
香港宣介活动意义深远。依托2024年福建省市场监管局与香港品质保证局的《合作备忘录》,南平竹企深度参与:首批10家加入香港ESG Connect计划的福建企业中独占9席;全省30件“香港注册”地标产品中南平贡献18件,奠定互信基石。香港品质保证局的ESG认证与香港贸发局的全球网络,为南平竹产业插上飞向世界的翅膀。
市场监管“工具箱”的全要素赋能,“链”动了从资源到标准的升级;香港平台则为全球化打开通路。以竹为媒,南平正将深山资源转化为国际竞争新优势,让中国绿色智慧在全球书写可持续发展的东方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