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界网站讯 在2019年房地产调控政策从紧执行、信贷政策适度收紧的作用下,房企增速明显放缓,楼市已经进入白银时代是不争的事实,在此背景下,各家房企陆续公布了2019年全年销售业绩。
2020年1月2日,融信中国发布全年未经审核营运数据。数据显示,融信集团2019年全年累计合约销售金额达1413.2亿元人民币,圆满完成年初公司定下的1400亿目标。按同口径计算,较2018年同比增长16%。在下半年颇为“艰难”的市场环境下,融信销售业绩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
业绩稳定增长的另一面,是融信诸多财务数据的优异表现。2019年上半年,融信的利润也获得了不小的增长。其中,毛利润为63.61亿元,同比增长52%;净利润35.10亿元,同比上升56%;归母核心净利润19.56亿元,同比增长约26%;基本每股收益1.19元,同比增长17%。新浪乐居财经发布《2019上半年中国上市房企营收TOP20增幅榜》,融信以86.2%增幅夺魁。此外,融信还以优异的成绩冲进了乐居财经《2019上半年中国上市房企营收双子榜100强》榜单。
降杠杆调负债 财务平衡见真章
销售业绩的稳定增长,离不开控制得当的负债率、以及充足的土储、货值优势。中报数据显示,公司资产负债率80.21%,较2018年年末下降2.52个百分点,净负债率77%,较2018年年末下降28个百分点。针对目前行业宏观调控下的融资现状,信用水平较优质的企业在再融资方面受到的影响较小。
2019年中期业绩披露后,标普对融信的长期信用评级由“B”上调至“B+”,展望稳定;惠誉的长期信用评级由“B+”上调至“BB-”,展望稳定;此前,2019年4月,穆迪对融信的长期评级已由“B2”上调至“B1”,展望“稳定”。正因如此,融信在融资渠道、融资成本和久期配置上均显现出较大优势。
今年上半年,在前瞻性的预判到地产行业融资有收紧的趋势后,融信通过踩准融资“窗口期”,多次发行票据用于公司现有债务的再融资。在进入7月份以来,房企融资渠道持续收紧,融信发债也也相对减少,同时在9月份打通了新的融资渠道—银团贷款。此外,融信也通过配股、赎债等多种方式对资本结构进行优化。多元化融资有利于帮助融信盘活资产,推动资产结构持续优化和融资成本的下降,进而促进利润率的进一步攀升。今年上半年,融信融资成本仅为6.9%。
企业债务结构方面,融信表示,债务的久期匹配是首要关注目标,短期债务以及1至2年内到期的债务占比应有一定的合理性。只有久期匹配合理,企业才能够从容管理流动性,不断优化债务质量,以应对外部环境变化。
融信在资本市场的优异表现也受到了国际专业团队的认可。今年12月,国际权威财经杂志《机构投资者》2019年评选重磅揭晓。融信荣获“最佳投资者关系团队-高收益债券”与“最佳债券发行-高收益债券”双料大奖。
深化长三角布局大湾区 蓄势待发
理性的土储布局,也是融信业绩稳定增长的一个重要基础。伴随着今年“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主流房企纷纷加大在长三角城市群的拓展力度。多年来,融信紧抓长三角城市化进程的战略机遇期,深耕长三角城市群。同时,融信把握城市脉动,围绕其他八大城市群开展战略纵深,成为扩大规模,减少风险集中度的重要策略。
与此同时,随着大湾区规划纲要和先行示范区等政策的推出,使得广州、深圳等地的城市更新项目炙手可热,这也成为各家房企介入潜力城市、获取廉价土地储备的重要赛道。融信前瞻性地走出长三角,在全国一线及强二线城市布局了多个优质项目,其中就包括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城市——广州。
2019年以来,在精准把握土地市场窗口机遇的基础上,融信在太原、郑州等地通过一二级联动的方式获取了大量低成本优质的土地。通过一二级联动开发的方式,融信通过较低的成本提前锁定了大量优质的土地资源,这对增厚未来综合利润空间提供了一定保障。成功获得一级开发权的房企,可享受上下游资源嫁接、节省成本及设计工作前置等优势,在摘地后可加快动工及预售节奏,提升整体营运及资金使用效益,创造更高利润空间。今年10月份,融信推出太原首个实现可售供地的城市更新项目,为融信在中原城市群的土地拓展模式提供新的借鉴和有力支撑。
截至2019年上半年,融信已进驻全国九大核心城市群共43个城市,分别是长三角、海峡西岸、大湾区、长江中游、中原、京津冀、山东半岛、成渝和西北。融信在持续深耕城市群中一二线高效能城市的同时,也会对周边进行渗透。据最新数据披露,1-12月公司实现合约建筑面积约654.77万平方米。
屡出新招获市场认可 组织架构变革全新探索
在信用水平稳健上升的同时,机构对融信发展质量表示高度认可,2019年以来,融信中国股票已获花旗、德银、摩根大通等十数家机构发布30余篇研报,平均每月3-4篇研报。在港股上市的内房股中,融信可被称为“最受机构青睐房企之一”。而在今年8月公司公布半年报后,中泰国际、东吴证券、西南证券、安信国际等十多家机构又迅速分别发布研报,均给予融信买入或增持评级。其中,东吴证券、德银、海通国际等将近十家机构都在今年首次覆盖融信后进行了跟踪评级,并不断上调或维持目标价格。同时,瑞银、德银、汇丰、中信里昂、野村证券等多家机构给予融信中国债券“推荐”、“增持”或“买入”评级。随后,融信又先后被纳入“恒生综合大中型股指数成份股”和“沪港通下港股通股票名单”。
在2019年三季度以来,融信首次启动回购事项,并屡屡发布回购公告,共计16次。其中最高回购价为9.42元,最低回购价为8.60元,共涉及金额9748.2万港元。市场对此也表现出较为积极的反应,在11月份最后一笔回购结束后,融信股价开始呈现波动式上升,最高价为11.28元/股,较首日回购后股价上涨28%。
而在此之前,融信则常用信托增持来传递公司股票的积极信号。融信主席欧宗洪控制的欧氏家族信托Dingxin Company Limited自去年以来持续增持公司股份,2019年上半年已累计增持6673.74万股,公司股价也随之上涨,上半年股价涨幅为14.53%。
在资本市场上不断“出新招”的同时,融信也在内部进行自我调整和变革。自2018年跨入千亿阵营后,融信就提出要实现“有质量的增长”。今年11月份的“组织架构调整”即是其中重要一环。业内人士表示,这几年地产的变化实际上是非常快的,规模增加、行业周期变化,这些都给地产公司的管理带来挑战,架构调整也势在必行。
2019年以来行业集中度继续保持提升,在房地产行业持续承压的下行周期中,头部房企在融资活动中的优势将更为凸显,行业融资集中度有望在后续得到进一步强化,不仅需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同时也要关注自身负债率、现金流和自有资金等各项财务指标红线,平衡好规模扩张和资金安全的关系。
在松紧有度、有保有压的情况下,融信将继续优化债务结构,提高自己的安全边界,更好的管理安全边界;继续致力于做优质的企业,在没有机会的时候,脚踏实地,练好内功,等待机会;机会到来的时候才能实现弯道超车。
来源:金融界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