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闽商杂志社记者 郑蕾
美食幕后
一个阴天的午后,林珊换上最舒适的装扮,挎着大包,揣着手机,循着掌上地图指引的路线,踏上了每周例行的“踩点”之旅。她要做的不是别的,正是实地寻找网友们在微博上留下的各色美食脚印,然后上门拜访、与商家沟通,为将一道道诱人美食搬上荧幕,疏通一切前期工作。
这日却似乎出师不利,接连锁定的两家店都没能成功,于是她匆匆赶往第三个备选点,终在公车与徒步的几番倒转下抵达一家闽北风味土菜馆门前。好在老板亲切热情,得知林珊的来意后即刻应允拍摄请求,并主动协调时间配合。很快,双方敲定了具体时日,于两天后再见。
她却还未能松一口气,继续查阅地图,准备赶赴下一个目的地。此时临近下班高峰期,而目的地还将跨过两个区,预计到达又是个把钟头后的事了。
“这才是编导的生活呀!”林珊常常感叹。在行外人想象中,电视编导仿佛是个“高大上”的职业,实则前后奔波、加班加点如家常便饭。不仅需先行探路寻找拍摄地、联系摄像人员与主持人,还包揽了脚本编写、拍摄指导、后期制作等一系列环节。虽然观众对节目的直接印象多来自主持人,但其核心灵魂所在,皆源于编导的构思。
在辐射福州3千多辆公交车的移动频道上,林珊所供职的《虎纠好味道》栏目早已家喻户晓。开播一年多来,栏目组寻遍福州,试图从大街小巷中挖掘鲜为人知的美食小店,意欲在本土打造出一档纯粹的娱乐美食节目,又因播放于上下班时段,知名度遍及福州的青年群体。然而她,却始终躲在幕后,握着那支看不见的指挥棒。
她不得不承认,制作这样高覆盖率的节目压力不小。一方面,观众褒贬不一的评价不免左右自己的判断,令她在大众喜好与自身对节目的设计中游移;再者,随着节目格局的逐步定型,如何创新表现手法成了难题;甚至由于尝遍各式美食而生的倦怠感,也措不及防地出现,如同职业病般发生着排异。
但她仍执拗地走在通往美味的路上,努力成为合格的“吃货”,以便训练出更加敏锐的味觉,去呈现她心中所有好吃的东西。作为地道的福州姑娘,林珊坦言自己好像并未继承福州人骨子里对食物的情有独钟,可在工作的浸淫中竟也慢慢领会了家乡人“吃”的哲学——淡忘世事,享受美食,是会吃又会过日子的福州人造就了此地安逸的宜居气息。
婚礼台前
当这位小女子摇身一变,却又是另一种风情。
“每个女孩都有一个公主梦,幻想有一天会有一位白马王子来到自己面前,为自己披上洁白的嫁衣。婚礼对于大多数新娘而言,就是一个圆梦的过程。”她说。
在这则自导自演的短片中,林珊不再深居幕后,而成为自己的主角。她要代言的是另一个叫“安琪”的自己,那个终于走上台前的婚礼司仪。
编导之余的日子,林珊兼职做着一名婚礼人。这份完全出自喜好的工作承载着她自幼的舞台梦,以及天生爱幻想爱浪漫的小心思。五年前偶然被朋友相中,客串了次非专业婚礼主持后,林珊便无意闯入这片当初未曾料想的新世界,渐渐从不知司仪为何物的生手成长为能够流畅把握全场的专业婚礼人。
其中自然也少不了徘徊与自我拷问。“曾经有两年时间,我是置身婚庆圈之外的。我在犹豫,在不停疑惑自己到底适不适合从事这一行,虽然我热爱站在舞台上的感觉,也享受见证新人幸福瞬间的满足,但缺乏专业训练、经验不足等问题让我不敢继续往前。那一阶段,我确实选择了退缩。”
等到终于鼓起勇气重新出发,林珊选择放下胆怯,主动争取每一次登台的可能。为此,她尝试推销自己、利用周末或大节假日奔赴各婚礼现场观摩同行做场,或是在酒店义务站台只为积累经验。
更难的是自我风格的拿捏。面对偏爱男性司仪和大气主持风的市场大局,林珊不止一次地试着转变定位,以迎合大多数人的口味,可最终还是回归最为得心应手的唯美清新派,即便粉丝群体不大。以往的切身实践让她更加珍惜每一次直面真实自我的机会,如今越发执着坚守自己“淡雅、浪漫”的主持路线,因为“不愿违背内心的旨意”。
“其实婚礼主持人就是一个配角、一片绿叶,他(她)不能抢了新人的风头。”在林珊主持的婚礼现场,舞台正中央永远只有一对新人。她则远远拉开距离,站于T台边缘,不抢镜,只用声音做主角的陪衬,引导他们完成所有仪式。
这就是她理想中的唯美和浪漫——让婚礼成为新人最难忘的记忆。“做婚礼,其实我更想做的不是主持人,而是新人的好朋友,去见证、去感受,分享他们的幸福。”(闽商杂志第92期,活色生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