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mmpQ1p83EnuvFIs02qF60g

5月的福州,有三家永辉超市的货架正在清空。金辉淮安半岛店、福湾店、首山店——三家经营逾8年的老店相继贴出停业公告,仓山区市民的“买菜记忆”被压缩进最后30天的倒计时。算上这3家,今年以来,永辉超市福州地区有7家门店宣布闭店。而在700公里外的南京江北新区,永辉首家“学习胖东来”调改店却锣鼓喧天,货架上绑着尼龙绳的榴莲、现烤的金陵大肉包与胖东来自营果汁构成一幅烟火气十足的消费图景。一关一开之间,永辉超市的转型棋局显露端倪。
福州闭店:壮士断腕的阵痛
闭店公告贴出来那天,老顾客都来合影留念。店员的语气复杂。这家2010年开业、面积超万平方米的门店曾是福湾新城的“生活地标”,如今却成为永辉“减法战略”的注脚。根据永辉股东大会规划,2025年将关闭250-350家门店,福州市场首当其冲——今年已有7家门店停业,剩余44家门店的命运悬而未决。
闭店公告中“资源整合优化”的表述背后,是永辉不得不面对的残酷现实:2024年营收675.74亿元,同比下降14.07%,归母净利润亏损14.65亿元,这已是连续第四年亏损。更严峻的是,永辉的坪效(每平方米营业面积年销售额)从2019年的1.25万元跌至2023年的0.99万元,房租、人工等固定成本却如滚雪球般攀升。“关店是止血,更是刮骨疗伤。”零售分析师沈明指出,永辉正试图通过淘汰低效门店,将资源向高潜力区域倾斜。
南京开店:胖东来模式的“移植实验”
与福州的萧瑟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南京龙湖天街店的热火朝天。5月22日,当地媒体探访这家即将开业的调改店时发现,货架高度从2.3米降至1.6米,主通道拓宽至3米,海鲜厨房飘着现熬鱼汤的香气,胖东来网红产品DL果汁被摆放在入口C位。店长向媒体透露,门店SKU(单品数)从1.3万压缩至8000,但新增了39项便民服务,包括湿手器、微波炉甚至老花镜。
这种“胖东来式”改造已在全国83家永辉门店铺开。福州公园道店将70%商品替换为网红爆品,南京店则引入本地美食与胖东来自营商品组合。南京市商务局负责人评价:“这不是简单的商品迭代,而是对消费场景的重构。”但永辉的“胖改”成本不菲:每家店改造投入超千万元,员工薪酬平均上涨30%,郑州瀚海海尚店员工数从64人增至200人。
自救之路:加减法背后的生存博弈
永辉的转型策略呈现出鲜明的“双线作战”特征:
线下做“减法”:关闭亏损门店,优化供应链。2024年关闭232家门店后,永辉将全国采购中心整合为五大区域中心,试图通过集中采购降低15%的成本。
线上做“加法”:推出全仓、半仓、卫星仓模式,但效果不及预期。2024年线上业务占比仅21.7%,远低于盒马的63%和山姆的48%。
体验做“乘法”:借鉴胖东来服务细节,试图以“烟火气”对抗电商的便利性。南京店设置的现食档口与便民设施,正是对社区团购“最后一公里”的差异化反击。
然而,矛盾依然存在,关键还是钱。福州闭店释放的现金流能否支撑南京模式的扩张?当山姆会员店单店年销售额达19亿元时,永辉调改店的盈利模型尚未跑通。更棘手的是,永辉的核心竞争力“生鲜供应链”正被社区团购蚕食——2024年其生鲜及加工业务毛利率仅14.3%,较2019年下降5.2个百分点。
救赎之路:断臂之后,能否重生?
在福州中亭街店关闭当天,一位老顾客在超市留言簿写下:“这里买过我的结婚喜糖,也买过孩子的奶粉,现在只剩回忆。”而在南京新店,95后消费者小林正对着胖东来啤酒拍照打卡:“终于不用代购,能买到DL同款了。”
永辉的转型并不是一场豪赌,而是生之策略:用福州的“伤筋动骨”换取全国的“刮骨疗伤”,用南京的“烟火实验”对抗行业的“寒冬侵袭”。当传统商超的黄金时代成为历史,永辉的自救之路或许能为行业提供一份参考答案——断臂求生不是终点,而是寻找新生的起点。
(图片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