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去年6月为上海老牌国诚金融进行资金存管的浙商银行,因前者欠下4.5亿元债务被卷入风波,也再次引爆了银行业一直以来对资金存管暗伏的担忧。随着《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等监管文件的下发,中小银行对P2P存管态度转暖,但有网贷平台高管指出,一些中小银行抢着做存管业务,风控等方面并不是面面俱到,银行与网贷平台其实是互惠互利。一旦平台经营不善关闭或者跑路,银行虽不用自掏腰包补偿投资者损失,却可能赔了声誉。
银行态度由冷转热
近期银行和网贷行业间的一个热点话题,就是国诚金融逾期4.5亿元后,对资金存管银行浙商银行“开战”却反被怼的事件。这对银行与网贷平台间的信任,或再次造成损伤。
此前,不少银行对于P2P存管业务保持观望态度。根据网贷之家研究中心的不完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4月5日,共有281家正常运营平台宣布与银行签订直接存管协议,只占同期P2P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总数量的12.32%。其中已完成直接存管系统对接并上线的平台数量更少,只有158家,占P2P网贷行业正常运营平台总数的6.93%。
这还已是双方关系转暖后的数据。去年早些时候,因P2P行业违约事件频发,多家国有行和股份制银行采取了直接关闭P2P支付接口的手段以求自保。随后监管层接连在去年8月和今年2月下发了《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网络借贷资金存管业务指引》等文件,鼓励银行开展存管业务,明确了责任边界,双方关系有所缓和。
事实上,网贷平台与银行对于合作的态度是“一热一冷”,网贷平台十分积极地谋求与银行合作,但多数银行始终谨慎对待。一家国有银行信贷部人士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走完银行一笔正规的放贷流程,再去看一些网贷平台的操作,就会有明显的对比。银行的放贷时间虽然长,但一定是把风险判断放在首位。有的网贷平台却利用部分借款人着急贷到资金的心理制造噱头,借款人往往也对风险认识不够充分。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薛洪言补充介绍,此前曾经有过银行存管对接过程中出现网贷平台违约的事件,当时也曾引发平台与银行的口水战,甚至有投资人直接向存管银行请求资金赔付,开了不好的先例,也成为后续银行谨慎开展网贷平台资金存管业务的重要原因。
不过,P2P行业虽然问题频现,但属于朝阳产业,对于这块“大蛋糕”,也不是所有银行都不感兴趣。
中小银行在P2P存管方面就表现得颇为踊跃。据网贷之家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在与平台签订直接存管协议的281家银行中,中小银行成为绝对主力。其中,广东华兴银行与78家平台签订协议,位居榜首;其次是江西银行,签约48家;徽商银行和浙商银行排名第三和第四,分别签约35家和26家;厦门银行排名第五,签约15家;其余银行分别签约1-11家。
背后的利益角逐
对于中小银行对P2P存管业务的热情显然是带有逐利冲动。“中小银行积极性高,因为存管业务能为他们带来存款和利润,同时提高客户黏性,这对于体量相对较小的银行来说,风险和收益更为匹配。”中央财经大学中国银行(3.620, -0.02, -0.55%)业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分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