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05G-Ika1vOm1poYGnBkyBg
中国作为茶叶原产国和消费大国,拥有庞大的茶叶市场,而在中国茶产业版图中,福建茶企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八马茶业、华祥苑、日春、天福茗茶等品牌在全国茶叶市场享有盛誉,然而这些传统茶企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却远不如其产品在消费市场的表现亮眼。
近日,中国证监会官网发布《关于八马茶业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发行上市及境内未上市股份“全流通”备案通知书》,意味着八马茶业完成赴港上市的备案程序。在经过长达半年的等待后,这个三度冲刺A股IPO均以失败告终的福建知名茶企终于拿到了中国证监会的“放行条”。
这家主打“高端茶”,拥有超3000家门店的茶叶巨头,其曲折的上市历程折射出传统茶企在资本化进程和现代化转型中面临的诸多挑战。
上市之路一波三折
八马茶业的上市之路堪称一部"资本征战史"。这家成立于1997年的茶企早在2012年便启动IPO筹备工作,引入IDG资本、天图资本等创投机构,谋求在深市原中小板上市,却未能如愿。2015年,八马茶业转战新三板挂牌,但在2018年主动终止挂牌。2019年,公司转向深交所创业板IPO,最终于2022年撤回申请。2023年3月,八马茶业再度转战深交所主板,半年后再度主动撤回申请。今年1月,公司转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但因六个月内未通过聆讯,招股书已自动失效。

资本市场为何遇冷
八马茶业的遭遇并非个案。据了解,目前A股市场至今没有一家以茶叶为主业的上市公司。福建茶企中唯一成功上市的是天福(开曼)控股有限公司(06868.HK),旗下运营"天福茗茶"品牌。这家由台商李瑞河于1993年创立的茶企,于2011年9月在香港主板挂牌上市,成为"中国茶业第一股",上市后一度受到热捧,但后期股价表现平平。
华祥苑、日春等知名茶企曾多次尝试登陆资本市场未果,武夷星在短暂登入新三板(代码:838914)后也于2020年终止挂牌,转向其他资本路径。
这种集体遇冷现象背后,折射出传统茶企与现代资本市场之间的鸿沟。
完全标准化生产有难度,制约规模化。茶叶作为农产品,受产地、气候、工艺等因素影响,难以实现完全标准化生产。天福茗茶虽通过"茶食品"等深加工产品提升标准化程度,但核心茶叶业务仍难以摆脱"看天吃饭"的特性。这种非标属性使得茶企财务数据缺乏可比性和可持续性,难以满足资本市场对确定性的追求。
文化属性与商业化的悖论。中国茶文化强调"慢品细酌",与资本追求的"快增长高回报"天然矛盾。高端茶叶品牌坚守传统工艺和小批量生产,虽保持了品牌调性却难以做大营收规模;而传统茶企如选择规模化、标准化道路,又难免失去茶的"文化底蕴",陷入同质化竞争。
商业模式可持续性存疑。传统茶企过于依赖线下门店加盟模式,如八马茶叶,截至2024年9月,其门店总数达3498家,其中加盟店占比高达92.1%。这种"轻资产、快扩张"的模式虽然能在短期内做大规模,但也会带来一定问题。招股书显示,2024年1-9月加盟店新增仅170家,远低于2023年度的475家,而门店关闭数量在增加。
家族化管理色彩浓厚。从八马茶叶股权结构可以看到,其董事会和管理层几乎完全由家族成员把控。控股股东王文彬、王文礼、陈雅静、吴小宁、王文超及王小萍作为一致行动人持有公司55.9%的投票权,构成绝对控制。其中,王文彬、王文礼及王文超互为兄弟,陈雅静为王文彬的配偶,吴小宁为王文礼的配偶,王小萍为王氏三兄弟的姊妹。这种"家天下"的治理结构,容易令监管机构和投资者对公司治理的独立性和规范性产生担忧,并引发利益输送、财务不透明等质疑,在IPO审核过程中往往会被重点问询。
新业务拓展乏力。面对传统茶叶市场的增长瓶颈,八马茶业曾尝试拓展新式茶饮市场,设立子公司滴可餐饮,推出子品牌"小马茶趣",产品包括奶茶、果茶、纯茶等,天福茗茶也曾推出“放牛斑”新式茶饮店,但与蜜雪冰城、喜茶等新茶饮品牌相比,这些尝试并未在市场上激起太大水花,反响平平。这反映传统茶企在年轻化转型过程中面临的困境:既想保持"传统茶文化"的高端形象,又难以适应新茶饮市场的快节奏创新和激烈竞争。

八马茶业曲折的上市历程,映射出中国传统茶业转型的阵痛与希望。在消费升级与国潮兴起的时代背景下,茶企不应简单复制新茶饮的路径,而需找到传统茶文化与现代商业文明的融合点。
资本市场对八马茶业的审慎态度,本质上是对传统产业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拷问。福建茶企要实现真正的突破,需要从"家族生意"走向"公众公司",从"农产品思维"转向"消费品思维",从"文化传承"升级为"文化创新"。唯有如此,才能让千年茶香在资本市场的淬炼中愈发醇厚,走出一条兼具商业价值与文化底蕴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