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商新媒体

闽商头条产业观察

旅游名城"长出"千亿生物医药高地!11家上市药企强势"撑腰"

发布时间:2025-07-23 阅读量:7317

近日,2025中国城市百强榜出炉,厦门作为新一线城市挺进全国前20名。这座东南海滨城市以旅游业闻名,可你不知道的是,这里还有另一个惊艳世界的新兴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正在蓬勃发展。

图片


从一片工业薄弱的土地起步,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历经二十余年的精耕细作,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乃至部分领域"领跑"的华丽转身。2024年,厦门生物医药产业规模突破千亿元大关,约占福建省该产业总量的40%,成为全国生物医药版图上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更令人瞩目的是,这里诞生了全球第一支戊肝疫苗、国内第一支宫颈癌疫苗、全球纯度最高的硫酸氨基葡萄糖等一批"世界级"成果,让国际医药界为之侧目。

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如何实现这一跨越式发展?又有哪些企业在这片热土上茁壮成长?闽商网带你揭开这一产业奇迹背后的密码。

从零起步: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

回望世纪初的厦门,工业少、产业弱是不争的现实。2003年,厦门市委市政府以超前的战略眼光,将生物医药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培育,制定了《发展战略》,大胆提出"大力发展电子、生物工程、海洋工程、新型材料"等产业的规划。在当时看来,这一选择颇具魄力,因为厦门在生物医药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既无雄厚的研究基础,也缺乏成熟的产业配套。但"爱拼才会赢"的厦门人没有犹豫,认定了目标便大胆地闯、大胆地干,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产业创新征程。

图片


厦门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最鲜明的特点就是"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分子肿瘤学家詹启敏看来:"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厦门恰恰避免了这一陷阱,二十多年来无论领导班子如何更迭,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的战略始终未变,且不断深化。从"十二五"到"十四五",厦门连续制定生物医药产业专项规划,出台《厦门市促进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发展实施意见》等方案,政策版本从1.0迭代至4.0,构建起全要素政策保障体系,为产业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制度环境。

这种持之以恒的战略定力,在具体政策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厦门对1类创新药临床研发的合计奖励从3000万元提高到最高6000万元,并按研发投入比例给予最高40%补助;在人才培养方面,率先实施生物医药行业职称评审改革,吸引和留住人才;在产学研医协同创新方面,批复组建多个创新联合体,推动技术创新与临床应用结合。这种"久久为功"的政策连贯性,让企业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长周期的研发创新,不必担心政策风向的突变。

图片


企业崛起:各领风骚的行业标杆

在肥沃的产业生态滋养下,厦门生物医药领域涌现出一批在全国乃至全球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各有所长,在不同细分领域建立起竞争优势,共同构成了厦门生物医药产业的"四梁八柱"。

图片

特宝生物是厦门本土培育的生物医药企业典范。这家从甘蔗地旁工棚起步的企业,历经20余载创新路,已成长为中国聚乙二醇蛋白质长效药物领域的领军企业。1997年,公司首个产品特尔立上市销售,这是国内首个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药物,填补了国内空白。此后几年,第二个、第三个产品接踵而生。

图片

"早期产品大多是填补国内空白,实现国产替代的2类新药。但我们没有满足,一直在追求全球范围内的创新。"特宝生物董事长兼总经理孙黎告诉记者。如今,特宝生物已上市5个新生物制品,成为福建首个登陆科创板的生物医药企业。该公司研发的全球首个40kD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液,为慢性乙肝治疗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2025年,特宝生物与九天生物达成部分资产战略收购协议,加速创新基因治疗产品的开发和应用,展现了龙头企业强劲的创新势头和产业整合能力。

图片

万泰沧海是疫苗领域的"隐形冠军"。该公司依托厦门大学国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构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疫苗技术平台,研制出全球首创的重组戊肝疫苗、国产首支宫颈癌疫苗等重磅创新产品,更成为国内首家借助独创技术与国际顶尖疫苗企业共同开发重磅疫苗的企业。

图片


2025年,万泰沧海与厦大共同研制的国产九价HPV疫苗获批上市,打破了跨国药企在这一领域的长期垄断,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具备HPV九价疫苗自主供应能力的国家,具有重大的公共卫生意义和市场价值。万泰沧海董事长李世成深有感触地说:"产业集聚让我们和同行可以优势互补,推动大家走差异化、专业化发展道路。"这句话道出了厦门生物医药企业协同发展的真谛。

图片


艾德生物则是肿瘤精准诊断领域的国际竞争者。公司开创了我国肿瘤伴随诊断产品在日本获批上市并进入当地医保的先例,成为分子诊断领域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

图片

艾德生物创始人郑立谋怀揣"缩小中西方在肿瘤精准检测方面差距"的梦想从海外归国,在厦门创立艾德生物。如今,该公司不少员工获得了市、区多项人才政策的支持,这些人才已成为企业骨干乃至高管。艾德生物的成功,彰显了厦门在吸引高端人才和培育创新型企业方面的卓越成效。

图片


在医疗器械领域,大博医疗中硼医疗是两颗耀眼的明星。大博医疗的产品在国内医疗器械领域首屈一指,其研发的新型材料接骨板可折弯近90度、能上百次折弯且满足固定强度需求,技术水平国际领先。

中硼医疗则引领研发国内首个加速器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系统及诊疗一体化成对硼药,成为精准治疗肿瘤的新武器。这两家企业代表了厦门在高端医疗器械领域的创新实力,也为我国的医疗装备自主可控做出了重要贡献。

蓝湾科技鲎试剂生物则展现了厦门企业在生物材料领域的突破。蓝湾科技用10多年时间实现从技术追赶向全球领跑的跨越,其研发的全球纯度最高的硫酸氨基葡萄糖药品获批上市,为骨关节炎患者带来希望。该公司团队历经上千个日夜的钻研,于2008年成功实现氨糖规模化生产,将原料成本降至传统工艺的1/10。蓝湾科技董事长林秀芬的感言掷地有声:"唯有突破核心技术才能打造更多'中国药'。"鲎试剂生物则打破了国外对鲎试剂的垄断,降低鲎血细胞原料使用量75%,还研发出多种无须抽取新鲜鲎血就能制造鲎试剂的方法,体现了科技创新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此外,厦门还拥有盛迪医药索诺利元之道生物科技等一批各具特色的生物医药企业。盛迪医药研发中国首个超长效原研复方止吐针剂,已有多个创新药申报临床,1个一类新药申报上市;索诺利作为厦门首家拥有大型医疗器械制造专利技术的公司,引进法国碎石机核心专利技术并实现国产化组装,填补了国内空白;元之道生物科技立足于微生物研究与运用,专注于"瘦、美、健"三大健康营养食品的研究与开发,是国内知名的生物发酵产业化解决方案智造商,参与编写了《海洋动物肽》团体标准,推动了胶原蛋白肽、胶原三肽等海洋动物肽的应用推广,荣获了2022年度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图片


截至2024年底,厦门拥有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企业1800多家,其中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700家,上市企业11家,生物医药产业年营收规模达千亿元。这些企业如同繁星点点,共同照亮了厦门生物医药产业的天空,"跑"出了全国领先创新加速度。

未来已来:迈向世界级产业集群

图片

站在千亿元产业规模的新起点上,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并未满足于已有成就,而是以更加宏大的视野谋划未来。按照规划,到2025年,厦门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将力争突破1500亿元,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集群、独具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中心。

面向未来,厦门生物医药产业将继续坚持"差异化、特色化"的发展路径,重点在新型疫苗、基因工程蛋白药物、小分子创新药、体外诊断、骨科植入材料、助听器等已形成优势的领域深耕细作,打造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细分产业赛道。同时,积极布局基因治疗、细胞治疗、RNA药物、合成生物学等前沿领域,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厦门生物医药产业的崛起不是偶然,而是战略定力、创新动力、生态活力和企业努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座城市用二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之路。正如英国《经济学人》前不久以"不仅仅是人工智能,中国医药也让世界感到惊讶"为标题,报道了中国医药创新的突破性进展。在这股让世界惊讶的中国医药创新浪潮中,厦门这座城市格外显眼。

 

来源:闽商网(综合整理)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编辑:沈冬妮

审核:张建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