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云政经快讯

朱小群:民间资本欲投向基建领域_闽商网

发布时间:2013-09-16 阅读量:3091
  近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部署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在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会议确定了市政地下管网、污水处理、地铁轻轨等几大重要投资方向,并强调“在保障政府投入,加强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同等对待各类投资主体,利用特许经营、投资补助、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项目建设与运营,促进改善城市基础设施薄弱环节。而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要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吸引各类资本参与”,这传递出国家的明确态度,意味着以往政府独揽的基础建设投资领域已正式向民间资本敞开了大门,预计这一政策至少会拉动数万亿的投资,民间资本分得的蛋糕有望进一步加大。
  推进向服务型政府转型
  过去由政府承担所有的公共服务职能,不仅加重了政府的负担,而且使社会力量得不到充分的发挥。这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指出,要将社会能办好的,尽可能交给社会力量承担,将适合市场化方式提供的公共服务事项,交由具备条件、信誉良好的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等承担,这为社会组织、机构和企业的发展开拓了巨大的空间。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主要是为了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政府曾经在满足公民基本公共服务需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传统体制下,政府和公共事业组织受人员编制、服务理念和体制机制的制约,难以在公共服务的数量、质量和提供效率方面充分满足公众的需要。政府可以通过市场化的方式,有效弥补和解决这方面的问题。在传统公共服务领域,由于政府既是“裁判员”,又是“运动员”,很难客观评价所提供的公共服务效果,由政府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不仅效率不高,而且监管缺位。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一种新型的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方式,它将公共服务的提供和生产的概念区分开来,能较好地兼顾效率和公平,是现代服务型政府的主要标志之一。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不仅可以弥补政府公共服务的不足,而且还可以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与质量,做到减政放权、减少腐败,真正实现政事分开、政企分开、政社分开,使“小政府、大社会”变成现实。
  公共服务涵盖了基础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与一般消费品不同,公共服务须由掌握公共权力的政府提供。考量政府的政绩,主要尺度之一就是公共服务的状况。尽管这些年来公共服务总体上都在改善,但供给数量和质量仍落后于公众现实需求。现在国家以向社会力量购买的形式提供更多公共服务,体现政府职能和政府责任,是多赢之举。采取这种形式,既能加快解决公共服务产品短缺问题,又能形成公共服务发展新机制。对政府而言,打开购买公共服务之路,推进了“简政放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对社会力量而言,公共服务领域市场准入的开放,为社会资本开辟更大的投资空间,促进公平竞争,提升投资效率,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对老百姓而言,公共服务增量提质,改善了福利,获得切身的实惠。
  城市基建向民资开闸
  目前,世界经济正在深度调整,复苏艰难曲折,全球经济增长低迷可能还会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我国正处于加快调整结构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经济运行中错综复杂的因素在增加。内需不振、产能过剩、财政增收减慢、地方债务偏高,给经济平稳发展带来更多难题。因此,“稳增长”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
  我们知道,经济增长当然离不开投资,但关键是依靠谁的投资。合理的投资结构应该是:政府着重基础设施投资,私人资本着重产业投资。现在的问题是: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们把政府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当成了最大的经济增长来源,而这也已经成了一个事实:每当政府加大基础设施投资时,经济就会回升;反之,经济就不断下滑。然而,“基础设施“这一名词本身就已表明,它只是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基础”,不能作为经济增长的主要依靠。从长期来说,经济增长还是要依靠产业的发展,基础设施是为了产业发展和公众福利服务的,而产业的发展必须主要依靠民间投资,以政府投资为主来发展产业,那不是“市场经济”,而是“计划经济”或“准计划经济”,最终的结果一定是“每况愈下”。当前对政府而言,最难之处不在于短期的“稳增长”,而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新的、即以民间投资产业为主的增长方式来“稳增长”,这样的“稳增长”才是良性的、可持续的。
  种种迹象表明,我国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向民资开放方向是正确的。民间资本参与投资有助于提高投资效率。只要政府不再大包大揽搞投资,交给民间企业去干,我国可以实现高投资率和投资效率提高并存。但实际操作起来可能不太理想,民间资本大多为私人资金,追逐利润是根本,但基建投资带有公益性质,难以获得高回报,吸进民资有难度。
  虽然城市基建向民资开闸,但大多民间投资对城市基建项目进行投资时,除了看项目安全性,最看重的是投资回报率。目前试点项目年固定收益率偏低,虽然可以吸引个人散户热情参与,但难以吸引企业大资金进入。关键是扶持政策跟上,更多吸引民资参与进来。国务院坚持结构调整,减少产能过剩行业的投资,可将部分资金转移到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
  近几年来,国内多个省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已向民资开闸:去年广东开放民资招标城市基建项目;今年3月,武汉出台鼓励引导民间投资政策,向民企放开基建、社会事业、国企改制、金融服务业等一系列领域投资,其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首次对民企开放投资。而3月温州开建了国内首条“民资”参股的城市“轨道交通”——市域铁路S1线,S1线首期募资并未能如愿吸引足够的民间企业资金进入。民资入场叫好不叫座的原因一是其年固定收益率低不能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投资;二是现有政府大多以借款的方式来吸引民资,民资则表现相对谨慎,如果坚持“谁开发、谁受益”的原则来吸引民资,投资者或对能获得分红等收益也比较有兴趣。如随着轨道交通开发,周边地价增值涨价,政府可以拿出一块地作为企业补偿或抵押物,以增加民企的积极性,否则无法吸引民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