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果还耕后,村民立即种上水稻。
夏日炎炎,走进平和县大溪镇廖安村,连片的木薯和地瓜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许多人或许没想到,这片耕田在一年前还是低效果园,退果还耕后,才成为提高农民收入的示范基地。
“以前种蜜柚,现在改种地瓜,政府有补贴,长远看对土壤好,我们心里也踏实。”正在田里耕种的村民老陈笑着说。
这是大溪镇推进种植业绿色转型的一个生动缩影。今年以来,大溪镇以退果还耕为抓手,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已完成退果还耕1200多亩,完成年度任务的90%。
在新红村,党支部书记陈俊达正带着测绘人员对一片150亩即将进行退果还耕的柑橘园进行实地测量,目前已完成测绘落图,下一步将招标施工。大溪镇按照“先易后难、连片推进”原则,科学制定退果还耕计划,将任务分解到村、落实到地块。截至目前,全镇退果还耕地块800多亩已验收入库。
为确保退果还耕后土地不抛荒,大溪镇采取“去青即种”模式,对已清理的地块迅速种植木薯、地瓜等适应性强的作物。
尽管退果还耕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但资金问题仍是制约进度的关键因素。经摸排,全镇仍有约600亩可退果地块。
“我们理解村民的顾虑,所以要做好政策解释和资金争取工作。”大溪镇党委副书记周松凯表示。为了进一步宣传推动退果还耕,镇里组织干部进村入户,向群众详细解读退果还耕的补贴政策和长远效益,并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支持,确保补助款尽快落实到位。下一步,大溪镇将通过示范带动,增强群众信心,力争超额完成全年1400亩的任务目标。
退果还耕不仅是为了完成指标,更是为了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大溪镇在推进过程中,注重生态修复与产业调整相结合,引导农民从单一蜜柚种植向多元化经营转变。在新红村,部分村民尝试“地瓜+花生”轮作模式,既提高土地利用率,又减少病虫害发生。
“果园产业曾经是我们的支柱,但长期单一化种植导致土壤退化,必须转型。”大溪镇党委书记陈盛林表示,下一步,镇里将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优化种植结构,探索“退果+特色种植+生态旅游”发展路径,让绿色农业真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
从果园到木薯地,从观望犹豫到主动参与,大溪镇的退果还耕工作正一步步改变着乡村的产业面貌。在廖安村等示范村的带动下,越来越多村民开始接受绿色种植理念,为乡村振兴孕育无限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