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要闻

《闽商》杂志:PPP,闽商不陌生_闽商网

发布时间:2014-10-13 阅读量:3861
  9月15日,福建省发改委在其官网上公布了福建省首批122个试点项目,涉及生态环保、水利工程、健康养老、交通工程、保障性安居工程、城乡建设、文化产业、旅游产业等多个方面,项目投资额共计2247亿元。
  此前的9月11日。福建省发布《关于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试点的指导意见》,提出对交通、能源、市政、水利、信息、环保、保障性安居工程、医疗和养老服务等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项目,县级以上政府以特许经营方式实施PPP试点。
  所谓PPP,是“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意思。在地方政府债务压力不减的背景下,融资始终是市政工程面临的难题。面对地方政府债务压力和城镇化资金短缺矛盾,PPP模式自然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
  实际上,中央推动PPP模式早有端倪。2005年,国务院发布的“非公经济36条”(即《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就提出,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公用事业和基础设施领域。2010年的“新36条”又将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细化。
  而去年年末,财政部更在中央授意下召开PPP专题研讨会,今年5月份中央公布首批80个允许社会投资项目。此后,各省也积极行动起来,筹划省内首批PPP项目。
  继福建、江苏、重庆等地方密集推出项目之后,9月24日,财政部官网发布《关于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有关问题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提出,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探索运用规范的PPP模式新建或改造一批基础设施项目。
  而就在国庆期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明确,地方政府对其举借的债务负有偿还责任,中央政府实行不救助原则,并剥离融资平台公司政府融资职能。这被各方解读为,长期以来担任政府融资重任的融资平台要么回归市场,要么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另一方面,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也释出利好消息,最新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指出,面临基础设施需求的国家,现在是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的好时机,且扩大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是支持经济增长的政策手段之一。就中国而言,高质量的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仍旧缺乏,未来将面临新一轮的机遇,而随着融资平台模式逐步淡出,PPP模式在未来有可能成为基建的主导模式。
  对于闽商来说,PPP模式并不陌生。在笔者采访的闽商中,就有不少曾经投资过家乡的BT项目,而BT(Build-Transfer,建设—转让)项目实际上就是政府引入国外资金或民间资金进行专属于政府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模式。
其实,在PPP方面,闽商还是第一个吃螃蟹的民营资本。上个世纪90年代,名流实业公司便通过与政府合作的模式,参与了泉州刺桐大桥建设工程。
  从福建目前公布的项目看,交通建设和旅游是大宗,此外,还包括生态环保、水利工程、城乡建设、健康养老以及文化产业。其中不少领域都是闽商熟悉的领域,而即便是陌生的领域,也多是闽商未来可以着力发展的方向。
为吸引资本,福建省还出台扶持政策。除了省财政厅将视情况,逐步安排5亿元专项资金外,福建省政府还鼓励给试点PPP项目公司融资方面的支持,如鼓励各金融机构开发金融产品和创新金融服务,符合条件的特许经营权还可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等。
  对于民营资本担心的规范问题,进一步的利好消息则是,由发改委牵头起草的特许经营事业立法正在进行中。
面对PPP的崛起,闽商会否再度为天下先?(闽商杂志第98期卷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