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民建福建省委会主委吴志明将目光聚焦在平潭综合实验区,提出了一项关于推动中资船舶回国登记的提案,旨在加强我国海运话语权,提升国家海洋经济实力,为建设海洋强国贡献力量。
中资船舶的“外籍身份”
近年来,随着中国船东出资控股的船舶规模持续扩大,中国商用船舶总运力已稳居全球第一。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政策环境等因素,大量中资船舶选择在国外注册,悬挂“方便旗”,成为“中资外籍”船舶。在多次的调研中,吴志明委员发现,这一现象不仅削弱了我国在国际航运领域的话语权,还对国家海洋经济安全构成了潜在风险。
吴志明委员曾多次前往平潭综合实验区,与当地的航运企业、船东、海运协会、政府官员等进行深入交流。他了解到,平潭的海运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政策支持力度还不够,与国际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不小差距。尤其是在船舶检验、进口关税及增值税、金融服务以及企业所得税等方面,措施还不够完善。在一次与船东的交流中,一位老船东告诉他:“我们虽然在境外注册,但心里一直牵挂着祖国。如果国内能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我们当然愿意回来。”这句话深深触动了吴志明委员,他意识到,吸引中资船舶回归不仅是政策的问题,更是情感的召唤。而中资船舶的回归对于提升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至关重要。一旦国家需要,这些船舶可以迅速征召,为国家运力安全提供保障。同时,中资船舶的回归还将有助于吸引相关产业链集聚,防止财税流失,增加经济总量,促进数字经济与海洋产业的深度融合,确保我国国际海运物流供应链的安全。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中资船舶的“外籍身份”亟待解决。于是,吴志明委员开始构思提案。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比了巴拿马、新加坡等地的政策,结合平潭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
平潭综合实验区具备独特优势
作为福建省乃至全国海洋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区域,平潭综合实验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为吸引中资船舶回国注册提供了坚实基础。首先,平潭地理位置优越,距台湾新竹仅68海里,是大陆距台湾本岛最近的区域,这使得平潭成为两岸经济融合和交流的重要桥梁。其次,平潭享有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2023—2035年)》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国际船舶登记试点,为国际船舶注册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
此外,闽、台两地一直是运力大省,平潭的海运业基础深厚,全区注册的航运企业已超过500家,运力规模达到了439万载重吨,为构建国际船舶主要注册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吴志明建议以平潭综合实验区为试点,建设国际船舶注册中心,为中资船舶提供一站式、便捷的服务。通过简化登记流程,提高行政效率,确保登记工作顺利进行。同时,针对登记中的问题,及时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登记流程、各方权利义务及监管要求,维护市场秩序,推动船舶登记工作更为顺畅。
借鉴巴拿马、新加坡等国际先进地区的经验,吴志明提出要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海运税收体系,对国际海运及相关产业实施税收减免,减轻企业负担,增强海运行业国际竞争力。此外,建议海关总署支持在福建自贸区平潭片区实施保税登记政策,免除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吸引更多中资船舶回国登记。
吴志明还强调,除了税收优惠,平潭还需加大对船舶回归的金融支持力度,提供优惠贷款、资金便捷流通、保险服务等,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船东回国登记的积极性。通过这些政策扶持,平潭可以在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中,发挥航运领域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