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要闻

菲律宾闽商戴振家:经验与阅历有时比资本重要_闽商网

发布时间:2013-12-03 阅读量:5108
  人物名片:
  戴振家
  菲律宾龙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
  菲律宾捷美食品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
  菲律宾南安公会宿务分会执行副理事长
  菲律宾中国商会常务理事
  菲律宾中国商会宿务分会副理事长
  戴振家:书生创业
  和其他事业有成的人士不同,戴振家并不讳言自己曾经的失败。他认为,经验与阅历有时比资本重要
   文  一泓
  “经验与阅历有时比资本重要”,这是戴振家总结自己近三十年的经商之路得出的经验之谈。的确,从一个师范学院的毕业生,一个教书育人的孩子王,到今天在菲律宾的宿务市拥有数家公司的董事长;从一个毫无从商经验,白手起家的“书生”,到不断从失败中总结经验的成功商人,戴振家的经商之路并不平坦。今天,回首自己走过的经商之路,戴振家坦言,由于当年没有从商的经验,自己走了不少弯路,交了不菲的学费。正因为如此,他今天事业有成更显得弥足珍贵。
  初出茅庐
  戴振家祖籍福建南安,上世纪80年代初毕业于南安师范学院。毕业后,又在南安教书三年。期间,旅居菲律宾的祖父回乡探亲,邀他到菲律宾经商。那时,戴振家有两个选择,一个是申请往香港与父亲团聚,另一个是到菲律宾。由于申请往港手续需要长时间的等待,所以,戴振家决定到菲律宾。他期待着,来菲以后能够经商做生意,成就一番事业。
  祖父已经有一份家族生意。戴振家来了以后,在祖父的公司打工,更确切地说是帮工。可能是初来乍到,言语不通,没有经验,所以,祖父没有安排他做具体工作。在公司,戴振家打打下手,作为帮手在使用。祖父公司里那些具体重要的工作,都已经有人在做了。这种情形,与戴振家还没有来到菲律宾时,对未来在菲律宾发展事业的抱负有太大的出入。不过,既来之则安之。戴振家默默在祖父公司打工,心里却有个人对未来的规划。
  过了将近半年,有次,叔叔所在的北棉省荷三密斯市的华文学校缺少中文老师,戴振家听说以后,应聘到该校当了一名中文老师,重执教鞭。但是,当华文教师的薪金微薄。因此课余时间,戴振家尝试做点小生意。这是他经商的开始。
  所谓生意,就是当产品的推销员,从推销的产品中获取利润,算是无本生意。他推销的项目和他后来经营的项目大有关联,即食品生意。手中有一点积蓄以后,他也做些小本的买卖,与人合作搞过养殖业。但是,所有的这些最后都以失败告终。后来,戴振家总结自己失败的原因——自己本钱有限,而且毫无经商经验。别人做得很成功的生意,不一定适合自己。
  生意失败以后,戴振家去了纳卯,为自己亲戚的企业打工,伺机东山再起。
  重整旗鼓
  由于打工收入微薄,戴振家考虑到其他地方寻找商机,先到马尼拉,由于人地生疏,举目无亲,只好辗转来到宿务。此时已身无分文的他只好投靠亲戚。他感到有点迷茫,甚至怀疑自己选择来菲律宾是不是错了。他想返回中国,但是,因为做生意借了外债。他是个有诚信的人,不能一走了之,把债务丢下。最后,他决定继续留在宿务打工,安定下来再做打算。他做起老本行,重新当了一名推销员。后来,他从菲律宾南部的鱼米之乡,把大米、饲料倒腾到宿务,利用价格差赚取利润,重新做起生意。
  倒腾大米期间,戴振家又遭遇骗局。一个买家和他做了几单生意以后,买了一车大米,对方付了部分定金,说好了货到付款。戴振家不疑有诈,货送出去,款却没有到。而对方从此不再露面,这等于又交了一笔经营的学费。从此,他变得审慎起来,不管和谁做生意,一定要事先了解对方的背景和信用。如果对方的信誉存疑,他宁愿放弃。 
  有了一定积蓄,他又开了餐馆,与人合作做了一家食品加工厂,生产豆干、豆腐、肉丸和鱼丸。不过,最后也关门大吉。关门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一开始没有对市场进行可行性调查。比如,为了生产食品,他从国外进口了一台生产设备。设备每天的产量很大,而市场却没有打开,机器吃不饱,他的产品成本偏高,而市场的认可度不高,销售的价格上不去,等于都亏本了。
  上世纪90年代中期,来自中国大陆的各种廉价商品开始进入菲律宾。戴振家抓住商机,也尝试从大陆进口一些学校办公用品、文具等等。
  由于首次接触出进口生意,戴振家吃了大亏。那次,他从上海进口了一个货柜的圆珠笔。货到以后,他才发现圆珠笔的质量有问题,根本卖不出去,只能报废。后来,他分批把圆珠笔赠送出去,算是为自己做进口的贸易生意交了一笔巨额的学费。
  他也做过小五金生意,结果帐期过长,坏帐太多,最后也难以为继。后来,他又做起食品老本行,创立了捷美食品贸易有限公司,不过,不是自己生产,而是从中国进口。一开始,他做粉丝、绿豆、罐头生意。为了找到廉价的罐头食品,他深入中国的产地,找到当地一家罐头厂生产自己需要的产品。同时亲自到义乌采购小商品和家电产品,期间为了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有一段时期甚至还靠借高利贷来周转,至此,他的生意开始慢慢有了起色。
  渐入佳境
  由于做进口和批发大陆小商品生意,每每遇到数月长的帐期,是一件令人头痛的事情:你不做,等于商品积压,资金不能回收;做吧,意味着要有一大笔款项被拖欠,而且增加了被倒账的风险。
  寻思再三,戴振家决定自己开家超市,销售自己进口的产品,以加速资金回笼。但是,自己还从未尝试过做门市的生意,戴振家未免有些忐忑。因此,一开始他只试探性地开了一家40平方米的仓储式超市。货物随便摊放地上或货柜里,没有经过精心的排列整理归类。做了一段时间,戴振家发现一个问题,自己的超市,光顾的客户都是消费能力有限的打工阶层,中产家庭很少光顾自己的超市。而如果把自己的商品定位在打工阶层,是很难发展起来的。
  戴振家决定扩大经营面积,改善经营环境。他重新找了一家较大的店面,装修一新,安装了空调设备,精心排列了商品。很快,自己进口的廉价中国商品就吸引了不少中产消费者。
  后来,他的超市的面积扩张到八家,经营面积达一万平方米以上,超市的运行,保证了自己资金链的正常运转。
  经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戴振家的事业有了一个较为稳固的基础,也累积了一定的资本。他希望自己手中的资本象块酵母,能够由此做出更大的事业“蛋糕”。他开始涉足房地产业,与人合作开发房地产,并因此成立了一家建筑公司;他也涉足财务公司,投资发展农村小型信贷银行Rural Bank;由于常年到义乌采购货物,一些生意上的朋友委托他代为“并柜”(即少量货物与大宗货物并在同一个货柜)与运输,戴振家就成立了一家物流公司,协助商家处理清关进口手续等,并在义乌设立办事处,处理物流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