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要闻

国务院新闻办就“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的民企行动”举行民营企业家代表与中外记者见面会

发布时间:2020-11-23 阅读量:7706 来源:国务院新闻办网站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0年11月20日(星期五)上午10时举行中外记者见面会,请4位民营企业家代表围绕“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的民企行动”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

图为记者见面会现场。(刘健 摄)

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 寿小丽:

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欢迎出席国务院新闻办中外记者见面会。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合力推进脱贫攻坚,是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工作要求,也是多年来我们脱贫攻坚的宝贵经验。作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民营企业响应中央号召,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战,特别是2015年10月,全国工商联、国务院扶贫办等共同启动“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以来,广大民营企业倾情投入,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五年来,全国已有近11万家民营企业精准帮扶12.71万个村,带动和惠及1500余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参与规模之大、帮扶范围之广、投入力度之强前所未有。今天我们就非常高兴邀请到四位参与“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的企业代表,请他们围绕民营企业的扶贫故事与大家进行交流。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他们,他们是:中国光彩会副会长、正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总裁林印孙先生,福耀集团创始人、董事长曹德旺先生,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荣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史贵禄先生,宁夏宝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彦宝先生。下面请他们四位简要介绍一下自己。首先我们有请林印孙先生作介绍。

中国光彩会副会长,正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局主席、总裁 林印孙:

媒体记者朋友们,大家好!在全国人民携手奔小康之际,今天十分荣幸能跟媒体记者朋友,还有我们企业家朋友在一起,来聊一聊关于我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收获,非常开心,也非常愿意,希望大家多多指导,谢谢大家!

寿小丽:

谢谢林董,下面请曹德旺先生作介绍。

福耀集团创始人、董事长 曹德旺:

我叫曹德旺,是福耀集团的董事长,也是创始人。非常荣幸今天跟大家在这里相互沟通和共享我们走过的路程,谢谢大家!

寿小丽:

谢谢曹董,下面请史贵禄先生作介绍。

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荣民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史贵禄:

各位新闻记者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陕西荣民控股集团的董事局主席,我是十一届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中国民间商会副会长,也是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我们这个企业主要是五大领域,包括金融、现代服务业、冷链物流和进出口贸易、房地产,特别是我们搞的航空航天新材料领域前景广阔。谢谢。

寿小丽:

谢谢史董,下面请党彦宝先生作介绍。

宁夏宝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党彦宝:

新闻界的各位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来自于宁夏宝丰集团的党彦宝,今天很荣幸与大家共同分享对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们在扶贫过程中间的心得。谢谢大家。

寿小丽:

谢谢党董。他们四位企业家的开场白都非常简短,我想大家一定很期待与他们进行交流。刚才我有幸提前在休息室与四位进行了一个简短的交流,我们的企业家是充满激情和智慧的,我相信之后的交流过程会非常精彩。下面请各位记者朋友们开始提问,提问前还是请通报一下所在的新闻机构。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记者:

请问各位作为民营企业家参与“万企帮万村”这个活动,你们当初的初衷是什么?谢谢。

曹德旺:

我从1983年创业到现在,有37年了,从1983年开始做慈善,到今天为止,总共捐了160多亿元,花掉60亿元了,我捐的股票还没有变现的100亿元在那里。我为什么捐这么多钱?很多人问我图什么?我告诉他,如果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我福耀这个发展的平台,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出于对中国政府的感激和感恩,我把我口袋里的钱跟社会来共享,这是第一点。

第二,从中国的文化里面,我们受的教育,叫义利兼济,你赚了钱,同时要承担社会责任。国家现在贫富两极拉开的时候,我们作为企业家,应该坦诚地站出来承担这个责任,你不要贪得无厌,如果贪得无厌的话,社会不和谐的话,你生意也难做,这是我捐赠的真正目的。谢谢大家。

林印孙:

非常感谢这位记者提出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勾起了我对我们做企业的初衷和对扶贫的初心。我是来自江西抚州临川的一个小村庄,小时候,忘不了祖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苦生活,也忘不了他们对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期盼。因为大家都知道,过去的农业是非常辛苦的,全是体力劳动,也没有机械,没有自动化。我童年在农村干活,深深理解他们的辛苦,我觉得人应该用大脑干活,而不能光靠体力去干活。所以,有了这种感触,非常想改变这种落后的面貌。

我从农村出来,就选择了做农业这条路,立志要把农业的落后面貌改变,在农业现代化这一块出工出力。在选择这条路之后,我们一直为这个初衷去努力、去奋斗,特别是作为现在正邦集团,是农业企业,我们的责任所在就是要把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大大推进,并在其中要发挥应有的作用。正是因为这种初衷,我们正邦二十多年如一日,就是坚守农业,始终把优质的农业生产资料下乡、优质农产品进城作为主战场,把中国的农业现代化、组织化有效推进,把它做新、做精、做透、做专,把农业产业化做到位。就是因为这种二十多年的专心专注,我们初步完成了农牧养殖、饲料加工到肉食品加工这条产业链和种植订单农业到农产品加工的全产业链布局,不断地优化它、丰富它,不断地推进,这是我们的初衷和使命。

正是因为这个初衷,我们民营企业,尤其是我们农业企业,发展不忘根本,致富不忘农民,崛起不忘社会,始终秉承把小公司做成大公司,把大公司做成大家的公司,这是正邦人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为了“三农”,一定要改变而且尽快改变这个面貌,中国要富强,农业一定要富强,我们总书记说,14亿人的饭碗一定要端到自己手上,我认为这是我们正邦农业企业的责任和使命。

正是因为这个初衷,我们不断地践行,党中央号召全国打响精准扶贫攻坚战,工商联号召我们民营企业“万企帮万村”,我们正邦积极行动,率先成立了扶贫部,统筹全集团的各个分子公司,特别是在边远地区的分子公司,跟周边贫困村对接上扶贫的联系,因地制宜地去找到产业扶贫的结合点。十多年来,共投资280多亿元,推进扶贫项目90多个,深受当地农民的欢迎。同时,正邦员工通过扶贫坚定了信心,更坚定了怎么做好农业企业、做大做强农业企业的信心,我们也尝到了这个甜头,因为得到农民的拥护,得到了各级政府支持,我们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企业才能行稳致远。所以,我们不仅有扶贫中的收获,而且还有我们员工精神上的收获。对精准扶贫,进一步验证了这个初衷是对的。这位记者提的问题,我有点激动,非常感谢。谢谢大家!

史贵禄:

首先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我认为,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是企业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荣民集团20多年来捐了6个多亿,跟曹总还是有很大的差距。我认为,民营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我有两点感受。

第一,民营企业能有今天这么好的平台,首先离不开党和国家的好政策,特别是离不开改革开放。我们这些人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也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民营企业的今天。

第二,我是来自农村的,我15岁离开家乡,因为我们陕北这个地方特别的穷,你能想象到有多穷它就有多穷,我深深知道农村太穷了,农民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没有吃没有穿,特别穷,我是亲身体验过的。所以我想,我一定要想办法和农民共同富裕。从1980年到2000年,这20年赚的钱全部都投给农村了,在我的家乡,我帮扶了三个乡。我最大的感受就是一定要和农民共同富裕,农民富裕才是我最大的心愿。谢谢。

党彦宝:

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来自宁夏,我家里祖祖辈辈比较贫困,我们那个地方的环境,吃饭种地要靠天,过去连喝水都存在问题,所以我自己特别能感受到贫困。正好我赶上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我做企业二十多年,赶上了好时机、党的好政策、好的时代,让我们发展起来。十八大之后,党中央号召脱贫攻坚,我自身对贫困的感受特别深刻,所以我们积极参与到精准扶贫当中,对我来讲非常荣幸。我们在十年中间总共资助大学生22.29万人,涉及到宁夏的22个市县、193个乡镇,和2500个行政村,总共捐助的额度有22.83亿元,我们通过十年的资助,实施精准教育扶贫,改变一个孩子就是改变一个家庭,让他们能从大山里走出来,帮助他们真正脱贫,我做企业能到今天,能帮助到别人,这是我最大的初衷。谢谢大家!

红星新闻记者:

我的问题提给曹德旺董事长,曹董事长您好,我们知道您通过产业扶贫、连村帮扶的方式帮助了很多贫困地区脱贫,哪个项目给您留下的印象最深,最有创新性?谢谢。

曹德旺:

谢谢您。那是2003年,我到平潭去调研,接待我的办公室主任跟我讲,有一个村子跟我老家是交界的,隔海相望,他说他们整个村子住在部队撤退的民房里,吃水要到五公里以外挑回来。原来村里有七八十户,现在只有二三十户了,没有办法住。我问为什么不搬下来呢?他说我们打了报告,但还没得到答复。在和县长碰面时,我提出动员生态移民。他说生态移民会碰到一个问题,我们叫他搬,一两户“钉子户”不搬,我给他出个点子,你土地划一块出来,他说钱谁出?我说我给你出。他说那好,你曹德旺肯出钱,我划一块地给你。他回去村里开会的时候告诉大家这个消息,村民非常激动,整村都同意迁下来。最后,县里拿了20亩地,我拿几百万,这个村搬下来了。关键是村民给我留下的印象,他们脱贫的意愿非常强烈,整个村原来搬出去的,迁到外地去的,也迁回来了。我还跟他们建议,把原来住的地方的石头拿来做建筑材料。这个村现在在平潭叫福耀村,非常出名,你们有空可以去看。第二个,村民非常积极,全村现在有敬老院,有老人会,真正实现了小康。如果没有那么积极,我那几百万也做不起来,是整个村联合起来建才成功。

我成立了一个基金会,叫河仁慈善基金会,在“万企帮万村”方面,他们按照我们国家的政策做的时候,在西藏、青海、甘肃、云南、贵州做了几十个村,我去年去了贵州,我说贵州这么好的地方不应该穷,后来他们贵州方面的省领导又请我去那边做工业投资,我说不要在这里做工业,贵州气候好、山好、水好,贵州农民能吃苦,为什么会穷,没有理由。后来我发现,原来他们是交通不方便,现在交通起来了,我跟他提建议,当地的资源,农副产品做材料、做加工业拿去卖,卖给北京、上海那些有钱的地方,你就可以解决问题。安顺市市委书记、市长听进去了,去年8月份以后就开始启动,我们后来帮他找福建商帮的人去帮忙。有一个企业家兼了当地好几个村的事业村长,到今年8月份,我再去的时候,他说我今年跟农民买东西花了两个亿,他用自己的工艺做酸汤粉、做辣椒酱。我今年又去的时候,跟地方政府交流,告诉他们从农业基础产业入手,帮助农民利用当地的材料产业化脱贫,我相信很快会实现这个目标,因为已经动员起来了。我跟那个老板讲,你不要欺负农民,价格可以适当的提高,他原来辣椒一斤一块二,今年卖到四块钱了,把价格拉上来,调动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今年的效果很好,他们安顺市委也非常积极做这件事情,定出了一个计划,三年之内这个工业园区产值一百亿,我说可能一百亿难度有点大,但是你们努力看看,我们不是要求你一定要做多少,但是要把这一区的农民用这个方式来脱贫,探索一条路出来,这就是我做“万企帮万村”,我亲自抓的两个地方。我认为,企业家和政府相互配合,还有农民脱贫致富的心态都非常重要,这两个地方都碰到这个问题。谢谢你们。

人民日报记者:

我有个问题想问宁夏宝丰集团的党董事长,您和集团在教育扶贫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想请问教育扶贫采取的措施有哪些亮点和特色?谢谢。

党彦宝:

谢谢。我们是在2010年开始做教育扶贫,在这中间我们遇到三个问题,第一,怎么样让这些孩子的信息更准确。第二,怎么达到更精准。第三,怎么更有效地拉动这些孩子的积极性。我们当时搭建了一个平台,叫宁夏燕宝慈善基金会,这个基金会是用我和我夫人的名字起的,我夫人叫边海燕,我叫党彦宝,用我们俩的名字成立了燕宝慈善基金会,用这个平台,我们实施了教育扶贫的项目。

我们为了更有效地调研和研究,宁夏相对贫困地区还是比较多的,最初我们是九个县区和五个乡镇,是深度贫困地区,建档立卡贫困户最集中的,也是国家列为的贫困区之一。六盘山连片特困区,过去叫西海固,在这里我们做了大量的调研,一个是解决大学生上学的问题,第二个解决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上学的问题。在这一块,我们调研孩子的情况,包括他们家庭收入,做了一系列的调研,最后我们决定对这九个县区和五个乡镇的孩子全部进行资助。在资助的过程中,也出现过几个问题。首先有些孩子贫困但不拿钱,当时我们认为,调研过程中间可能有偏差,可能我们选的精准度有问题,结果我们到了学校发现越是特别贫困的孩子,自尊心越强,不愿意被扣上贫困生的帽子,才不愿意领这个钱。2013年的时候,我们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调整,第一是对这九个县区和五个乡镇所有的大学生进行全覆盖,无差别化进行资助,只要是这九个县区和五个乡镇,凡是考上大学的,不分贫富都资助。因为在这个地区,少部分公务员家庭条件稍微好一点的,可能比当地的老百姓收入略高,一年收入五六万,但是真正孩子上学,一年平均的学费是三千六,还要算上交通费,所以他们家庭供大学生还是有压力的。我们就让孩子在无差别化的环境中学习,对这个地区实施全覆盖资助。第二个是把助学金改成奖学金,虽然是一字之差,但是区别很大,我们认为,助学金的感觉是家庭比较贫困,是需要帮助,但是奖学金是一种鼓励和鞭策,是优秀生,我们通过这个改变一字之差,觉得效果是不错。截至目前,我们这七八年也没有学生不领奖学金的。尤其现在我们对14个县区和9个乡镇全覆盖资助,这里面有一部分孩子家庭条件稍微好一点,我们给奖学金,同时他们省吃俭用,通过自身在学校也帮助别人。奖学金给贫困孩子解决了上学问题,也解决了生活困难问题,对家庭条件好的孩子,给他埋下一棵爱的种子,让爱继续传递,这是我们在扶贫中间做的特色。

同时我们也进行调研,被资助孩子毕业后能不能就业的问题。在教育扶贫中间,我们开办了很多的课,通过宣传,给他们做就业引导。到目前,我们资助的学生已经毕业上班的,有12万人了,有做公务员的,有自己创业的,也有打工的,还有很多是作为产业工人,在他们走的方向上,也找了很多指导老师,不要让他们走错方向,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我们通过这三个方向,进行精准教育扶贫,做了一些小的贡献。谢谢大家!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在精准脱贫攻坚战中,民营企业家充分发挥创新精神,不断探索创新帮扶路径、组织形式、合作机制,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扶贫理论提供了鲜活的素材。请问各位企业家,您认为在参与“万企帮万村”的过程中最成功的经验是什么?

史贵禄:

首先感谢提问。2014年我代表民营企业家发起参与精准扶贫的倡议。下面,我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参与精准扶贫的基本情况。

我出生在陕北毛乌素沙漠这个地方,我们这个地方叫定边县白泥井镇,从2000年就开始对这个地方进行精准扶贫。这个地方特别特别穷,当地还有个顺口溜,“飞沙走石家无粮,人老几辈住坯房,满村光棍没婆姨,有女不嫁海则梁(现在属于白泥井镇)”。这是当时这个地方贫穷的生动写照。

我1980年出去创业,到2000年回到家乡,经过了20年,家乡依然还是那样贫穷落后,基本没有什么变化。所以在2000年的时候,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想办法让家乡的老百姓富起来。我记得当时我和我们县委县政府、和镇党委政府的领导经过了几个月的研讨,怎么样才能让老百姓真正富起来。出一点钱还是可以的,但是我们一定不能把路走偏了,到底走什么路,怎么走?经过充分研讨,我们跟农民、党委政府共同研究,制定了四个五年规划,可以说目标是很远大的。

这四个五年规划主要办12件事,最主要的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第一个五年计划是,2000年到2005年,主要是做三件事:

第一件事,让农民的油灯变电灯。可能有些人不太明白,过去农村都点煤油灯,到晚上看鼻孔都是黑的。我们一个镇人少地多,有578平方公里,26000多人,我把家家户户油灯变成了电灯,全部通上电,一户都没有落下。

第二件事,解决教育问题,我们有30个行政村,全部实现了孩子上学全免费,我建了一所两层教学楼,从2000年开始到现在,一直全免费。2000年以前,学生基本没有上课的地方,房子都是漏的,甚至抬头都能看到天,教学设施也很差,我们帮助老百姓切实解决了教育的问题。

第三件事,解决医疗问题。我们按照县级医院的标准建了一所医院,从2000年到现在开始,三个乡的农民全部看病零负担。从2000年开始,老百姓就医全免费,这就为他们省下了一笔不小的开支。同时,每个农民每年还能免费体检一次,并建立了医疗档案,在那个时候,算是一个创新。

我们那个镇离县城很远,要走70多公里沙漠路,沙漠路是很难走的,大风一吹,一会儿有路,一会儿没路,要从早上走到晚上才能到县城。过去因为妇女生孩子,有人得了疾病,赶不到医院,就耽误了。我按照县级医院标准建设了医院,解决了农民看病难和看病贵的问题。

第二个五年规划,也做三件事。一是治沙造地。我的家乡是半农半漠的地方,基本上没有地,以放牧为生,所以我把沙漠推平,造了36万亩地。把沙漠推平了以后,还是不长庄稼,后来就垫了一层20公分的黄土,最终实现了人均12亩水浇地。二是修路。三个乡近600平方公里,我们按三级标准修了近200公里的水泥路,30个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公路,解决了老百姓出行难的问题。三是打井灌溉。地有了,但是没有水不行,我们和当地老百姓联合打了八千多口机井,解决了灌溉问题。

第三个五年规划:一是我们建设了3万多个日光大棚,实现了人均一个大棚,我们把这叫“白色革命”,近600平方公里到处都是白花花的,全部都是大棚,就这一项人均纯收入就增加了1万多。二是从国外引进了新品种和新技术,我们从保加利亚引进了辣椒的新品种,36万亩水浇地70%全种了辣椒,辣椒的收入非常可观。同时又从以色列引进了喷灌和滴灌技术,覆盖了36万亩水浇地的90%以上,真正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和家庭农场规模化。三是养殖,我们在第三个五年规划末时,实现了年出栏20万只羊。农民养一只羊大概收入能增加1000元,同时又解决了农家肥的问题,我们不上农药、不施化肥,为消费者提供了绿色有机的食品。我们还从荷兰引进了土豆,不仅在我们镇上种,目前全县已发展到100万亩,每年能生产100万吨土豆面,这给我们第四个五年规划奠定了基础。

第四个五年规划,一是实现了农村城镇化,我们联合县委县政府、镇党委政府按10万人的标准,共同规划了一个9平方公里的农村小城镇,我们镇上的3万多农民全部住进去,另外我们还将从白于山区再搬迁7万多农民住了进来,到时候,就真正实现了农村的城镇化。

二是搞了一个种子研发基地,截至目前,我们已经研发出117个高产品种,这117个品种给我们国家做了很大的贡献,只要是毛乌素沙漠延伸段北纬40度左右全部都用了我们的技术。据统计,现在有几千万农民都受益了,只要用了这个技术,每年农民的纯收入就能增加3000元以上。2014年,我们陕西省政府把我们镇列为陕西省农业示范基地,过去我们主要靠从国外引进新品种,现在不需要了,全是自给自足,不仅自己种植,还推广到了全国、全世界其他沙漠地带。

三是搞工业园区,我们现在搞了一个1.5平方公里的工业园,目前已经建好。主要是三大类加工:一是年生产50万吨的蔬菜加工,主要生产胡萝卜汁、蕃茄酱等等,出口到欧洲、日本等国,目前已经规模化、批量化生产。第二个是年生产100万吨的土豆面,产值能达到100个亿。还有农机具的生产,很多地方农民生产用的农机具都是我们工业园生产的。

到今年的9月28日,我们这四个五年规划顺利收官,其中,海则梁乡人均纯收入10万元,毛收入达到20万元。白泥井和周台子乡,人均纯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毛收入大概达到了10万左右。我们定边县是全陕西第一个摘帽的县,这跟我们的荣民扶贫模式有一定的关系。我认为,作为民营企业,扶贫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先富帮后富,实现共同富裕,这是民营企业的责任。下一步,我们还准备用这种模式,再帮扶三四个乡。谢谢。

南华早报记者:

习近平总书记上周在江苏考察的时候指出,张謇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先贤和楷模,并且号召民营企业家富起来以后要见贤思齐,增加家国情怀,担当社会责任,发挥先富帮后富的作用。不知道在座的各位民营企业家代表如何看待这些号召?另外一个问题想提给曹德旺先生,因为美国大选刚刚结束,前副总统拜登胜出,不知道您对新一届美国政府有怎样的期待?

曹德旺:

我先回答后面一个问题,关于谁当总统的问题,这次中国人表现得很理性,也很有气度。美国选总统,是他们自己的选择,体现的是美国人民的信仰和文化。无论官方公告出来谁当总统,我们就站在旁边热烈鼓掌祝贺他们,这体现出我们中国人的胸怀。我们跟他们打交道,你们有没有看过电影《美国工厂》,那是我的工厂,他跟踪我拍了四年半,1320个小时,剪辑了那一个片,我在美国倡导的是光明磊落、公开透明,我给你公开一切。这个工厂现在的效益很好,美国人也很尊重我们这个事情。因此我认为,美国总统无论是谁,只要你们美国人认了,我们也认,我们就鼓掌。跟他们打交道怎么打呢?坦荡地对待一切。

习近平总书记讲到张謇先生,今天这里在座的,是民营企业的代表,应该相信,中国有今天的局面,不计其数的民营企业投入了“万企帮万村”这个队伍中来,“万村”,是多少?不是特指一万两万。像张謇先生那样的,他虽然已过去了,成为历史,但是他体现着中国商道的文化,就是义利兼济。这也要求我们企业家应该要在赚钱的同时,兼顾到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的问题。这是每个人必须做的事情。因此我们会积极地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把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谢谢大家!

农民日报记者:

林董事长您好,正邦集团是一家农业企业,生猪养殖是最大的一块产业,请问您是如何更多地从产业扶贫方面惠及中小农户的?谢谢。

林印孙:

我们做产业扶贫是由来已久,这是我们的初衷,就是致力中国农业现代化,不断实现满足农民脱贫致富任务。我们曾经也是不断地做这个事情。但是,没有那个高度、没有比较优秀的模式,所以一直在探索。十二届全国人大会议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西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的时候,跟江西代表说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关于扶贫这个问题说了半个小时,深深地打动了我,我觉得习近平总书记这么关心、这么深思熟虑、这么花功夫来研究这个扶贫问题。我一回去就组织我们员工学习、理解和落实。我们前面搞的那些产业扶贫,存在哪些不足,通过学习之后,我们不断地打磨,不断地优化,最终总结出了“四提供两担保”,提供种苗、提供饲料、提供兽药、提供技术,“两担保”是向银行担保给他钱,保价回收。这充分解决了农民不敢养、不会养、无钱养的问题,我们把这个模式总结之后就去推广,农民尝到甜头了,快速地响应,不断复制,不断优化,不断迭代,越做越优,越做越到位。一大批农民,包括贫困户,结合精准扶贫,农民加贫困户,一起带起来,我们也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的作用,尤其是专业合作社的作用,把他们为纽带,组织起来。这样的话,我们越做越快,越做越广。这块我们产业扶贫投资了280多亿元,现在加起来共惠及上百万人口,大部分农户老板是什么收入呢?原来他有几十头猪,因为我们跟银行贷款担保,让他把规模做起来,由原来的几十头,变成存栏一千头,年出栏两千头,我们确保全收,因为饲料品种全部标准化,确保他至少两百元一头的毛利,这样算起来,一年两千头出栏,40万元的纯收入。所以,他开心地说:“我不光是脱贫了,我是致富了,我在家里就业,还可以照顾家里,这个产业我能做,我也会做,这样我也敢做”。我说你不光是要把自己搞好,还有我们这些建档立卡的贫困户,你要给我带好,分好工,组织好。扶贫是一个非常有价值、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们也开心,他们赚了钱,他们幸福快乐,我们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包括我们的员工,都非常赞同,也愿意投入进去。

所以我觉得,谈不上经验,就是我们不断探索一条路,说伟大还是伟大在习近平总书记的精准脱贫攻坚战,怎么精准、怎么因地制宜,这个思想我们吃透了,学透了,灵活运用,活学活用,一定会做出很多好的办法、好的方案出来。

接下来扶贫基本上完成了,接下来我们就帮扶,我们正邦的倍增计划,你现在有1000多猪,我要增加两倍,一批养3000头猪,一年两批出栏6000头,200元一头,就变成100多万了,让农户富起来。为什么能养那么多呢?我们把物料、技术、人工智能、数据化养猪,用信息化技术都搞起来,产业升级,整个养猪的迭代新技术,劳动效率提高三倍,越来越成功,我们也不断地找大量技术,大批高级人才研究,现在已经初具规模了,试验都比较成功。所以,我们接下来在扶贫的基础上要帮富,让农民富起来,我认为百万元收入不是梦,一定很快就会实现。我们非常欣慰,也非常有信心,愿意在这条路上一直走下去,这才是我们企业应该干的,而且我们也一定能干好。谢谢。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

我的问题提问给曹德旺先生。回顾几十年的创业之路和慈善之路,您最深的感受是什么?您对年轻的企业家做慈善有着怎样的建议?谢谢。

曹德旺:

谢谢。我感受很幸福。我认为做一个人,真正的幸福就走到哪里都受到人家的尊重,这是最大的幸福,我很自豪地说,我在国内和国外都受到各界对我的尊重,所以做慈善我感觉到是太美的事情。

我也想告诉年轻的企业家,任何事情都应该量力而为,不能勉强,做慈善不是捐钱,捐钱只是很小的一项,你可以看到,有需要帮助的人,地位比你低的人求你的时候,你能够做到笑脸相迎,倾听他的诉求,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帮人家一把,这也是慈善,而且是非常大面积的慈善。我经常跟那些当公务员的人讲,你能够让农民跑一趟解决问题,或者不跑就能解决问题,这个比我的善还大,你不要说这个不行,明天再来,后天再来,跑一趟要花多少钱。因此我跟年轻的企业家共享的是,我们不要勉强,企业先把企业做好,做好你当下的企业,管好你门前的事情,是最大的善。第二,多施以社会微笑,能够举手之劳解决的,尽量帮人家解决。这些东西能够形成,真正实现我们共同的愿望,人间充满了真善美,就是这个意境。谢谢大家!

寿小丽:

四位企业家与大家分享了他们扶贫的故事,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作为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受益者,始终牢记先富帮后富的历史使命,将个人梦、企业梦融入了中国梦,展现了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脱贫攻坚决胜在即,相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包括广大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在内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将取得伟大胜利。再次感谢我们四位企业家,今天见面会就到这里,也谢谢各位记者朋友们,大家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