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财富尚流会旅游

神山冈仁波齐的转山之路

发布时间:2017-05-02 阅读量:4314

  冈仁波齐,一座神圣之山、一座绝美之山。

  冈仁波齐位于平均海拔4500米的西藏阿里高原中心。白雪覆盖的山峰巍峨挺拔,圣洁庄严。藏传佛教、印度教、苯教和耆那教都尊它为神山,使它沐浴在神圣的光芒中,令人神往和追随。它也是许多旅行家眼中的“最美山峰”,超然的气度,迥异的风景总能让人心生震撼,叹为观止。冈仁波齐如金字塔般雄伟的身姿,在阿里——这个世界海拔最高的地方之一——屹立,仿佛是联接天堂与人间的阶梯,是人间最有灵性的地方。

  在阿里几年,许多次从神山下路过,每每只是远眺它雄伟的身姿。转一回山吧,是心中的向往,不知能否完成这样一个艰巨的任务。或许,在阿里,转过一回山,才能真正领略神山的魅力,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阿里人?

  终于,在将要离开阿里的时候,决定,约上三五好友,共同完成这一夙愿。

  冈仁波齐,我们来了!

  冈仁波齐:一座文化之山

  神山冈仁波齐,圣地中的圣地。没有哪一座神山能象冈仁波齐这样,同时被藏传佛教、印度教、苯教和耆那教四大宗教所青睐,共同视为最神圣的地方。

  在四大宗教中,冈仁波齐都地位崇高,被看作是世界的中心。藏传佛教认为这里是胜乐金刚的场所,代表着无量幸福,是佛教传说中的须弥山,藏族人民亲切地称它为“雪山宝贝”;印度教则认为它是湿婆的住所;苯教认为它是发源地,始祖辛饶米沃便是从这里诞生;耆那教作为印度最为古老的宗教之一,认为该山是其祖大雄得道之处。千百年来的宗教崇拜,赋予冈仁波齐无限神秘的形象,使它成为阿里最神圣的山峰,也成为最具有文化意蕴的山峰。四大宗教共同尊崇冈仁皮齐为神山,彰显出它与众不同的地位。

  冈仁波齐位于阿里地区普兰县,海拔6683米,是冈底斯山脉的主要山峰。它常年被冰雪覆盖、冰川众多,被誉为“冰山之母”。在它的南面,则是圣湖玛旁雍错和鬼湖拉昂错。冈仁波齐所在的小镇被当地人称之为“塔尔钦”,意思是“旗杆”,来源于每年的佛诞日举办的萨嘎达瓦节竖经幡柱的活动。

  阿里是古代象雄王国的所在地。象雄文明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曾是青藏高原历史最为悠久、文明最为成熟的文化中心。鼎盛时期,其影响力扩散到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阿里身处印度、尼泊尔宗教文化、克什米尔西域文化和西藏文化的交汇处,盛产食盐、黄金和麝香,通过这些物资与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有着长期的经济往来。商贾云集、人员流动使得冈仁波齐成为周边区域共同信奉的神山。特别是对于印度教而言,恒河、印度河的源头都能追溯到冈仁波齐,因此,对印度教徒来讲,冈仁波齐的地位极为尊荣。

  对藏传佛教来说,神山最大的节日当属萨嘎达瓦节,也就是藏历四月十五日(2016年是5月21日)。相传,佛祖释迦牟尼降生、成道、圆寂都是在四月十五日,因此在这个月要举行各种活动加以纪念。神山冈仁波齐山脚下的色雄小镇,则是竖起巨大的经幡柱,庆贺这一神圣节日的到来。

  萨嘎达瓦节这天,来自藏区四面八方的信徒都会聚集在色雄。巨大的经幡柱已经斜立在神山脚下。大德高僧们坐在经幡柱边,不断诵经;信徒们围绕着经幡,或膜拜、或静坐、或磕长头转经。每隔一个小时,经幡柱就会往直立一些,直到中午时分,巨大的经幡柱完全直立起来。这时,满山遍野的信徒大声欢呼,撒着经片纸、糌粑粉,庆祝这个神圣时刻的到来!经幡竖起,今年的转山活动也就正式启动了。信徒们开始了虔诚的转山之旅。

  每年,印度教徒千里迢迢,穿过喜马拉雅山脉的艰辛路途,前来朝拜冈仁波齐;藏区信仰苯教的信徒,也会为了完成心愿前来转山。

  冈仁波齐承载着信徒们的美好愿望,是他们的精神所依。它自然成为阿里最具代表的文化符号,是一座自然造就的伟大地标。

  360度的神山景观

  作为阿里最为著名的景观,神山冈仁波齐的身姿自然成为阿里最为亮丽耀眼的风景。进入普兰县境内后,举目皆可看到神山的雄姿。

  冈底斯山脉通体是砾岩组成。厚厚的砂砾层层叠叠,幻化出形态各异的峰体,坚韧又荒凉。阿里的高海拔与寒冷气候,使山体几乎寸草不生,只有在降水较多的年份,近处的山丘覆盖一定的土质,才会出现难得的绿意。

  冈仁波齐周围的山体海拔多在6000米以上,冈仁波齐峰在群山中卓然而起,通体洁白,状似金字塔,伸入云雾之中,远远望去,超群之感令人震撼。

  季节不同,冈仁波齐的景色随之变换。春夏时节算是普兰的雨季,云量增多,冈仁波齐经常被掩盖在云层之中,难见真面目;秋冬时节,天气晴朗,在湛蓝的天空下,神山山峰白雪皑皑、山顶金字塔雄伟、山腰“天梯”历历在目,如同闪亮的皇冠。

  当地百姓中,一直有着这样的传说,阿里境内的群山无论高低,山峰都会向冈仁波齐倾斜、弯腰,表示向这座神山俯首膜拜。仔细观察,倒也确有几份相像。与神山相邻的的纳木那尼峰,是喜马拉雅山脉西段我国境内最高的山峰,也是阿里境内最高的山峰,海拔7700余米,比冈仁波齐高出1000米,却山顶平坦,向神山方向延伸,真似朝拜神山一般。

  另外,人们常误以为冈仁波齐是冈底山脉的主峰,其实不然。主峰是位于冈底斯山脉中段萨嘎到仲巴一带的冷布冈日峰,也被称为罗波峰,海拔7095米。但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冈仁波齐的卓然气质和神仙眷顾,使得其他山峰无法与之媲美。

  朝拜神山,有多个角度。

  219国道(新藏线)沿线的若干区域是欣赏神山雄姿的最佳观景位置。沿219国道所欣赏的是神山南面,能看到状似金字塔的山顶,也是藏传佛教所认为的正面。1300公里里程碑附近,距离神山位置极近,藏民们在此处设立了经幡群,朝拜神山。

  1313公里里程碑处,背靠神山,被驴友们尊称为 “有靠山”。

  1314公里里程碑处,驴友们已经自发的将它和“一生一世”联系在一起,在里程碑上写满了祝福的话语。

  如果去塔尔钦小镇,可以观赏到神山掩映在层层山丘之上巍峨挺拔的身姿。

  从老巴嘎乡往圣湖玛旁雍错方向走,回首,能够看到冈仁波齐最为正面的金字塔形象。山脚下河流湿地与牛羊成群,一派高原牧歌景象。运气好的时候,还能看到成群的藏野驴或黄羊。

  到了通往普兰县城公路边、圣湖畔的观景台,则能够远远地看到金字塔般的神山超越众山而起的雄姿。

  鬼湖拉昂错畔的观景台,则能够看到深碧的湖水与宁静的雪山刚柔并济,交相辉映的景象。印度教的教徒们也常会在这里静观神山、肃穆膜拜。

  转湖路上,沿着圣湖玛旁雍错湖行走,你就会欣赏到整个藏区最美、最震撼的景像:神山圣湖相伴相生,遥相呼应,是守护着阿里大地两尊神祇!

  而阿里最为神奇壮观的景象,就是神山冈仁波齐所在的冈底斯山脉与纳木那尼峰所在的喜马拉雅山脉,在此地相距不过十公里。站在两座山脉中间的平川中,放眼望去,两座山脉仿佛触手可及。如果乘坐阿里—拉萨的航班,从空中望去,冈仁波齐与纳木那尼峰清晰可见。两座山脉中间,则是圣湖玛旁雍错和鬼湖拉昂错。那种神奇与壮观,让人不能不感叹大自然的造化,生出崇敬之心!

  转山途中,则是近距离膜拜不同景观的神山冈仁波齐。那些震撼的景观,在转山过程中再详细地描述吧!

  不同的角度,会看到不一样的神山,但那种令人膜拜的心情,却依然。

  转山之路:第一天

  转山的路与时间

  转山之路一般从神山下面的小镇巴嘎乡出发,围绕神山转一圈又返回巴嘎乡。转山是有讲究的,藏传佛教和印度教均顺时针转山,而苯教徒则是逆时针转山。

  转山全程52公里,一般需要1—3天,全程有休息点和补给点。脚程快的,通常花18个小时左右就可以走完。虔诚的藏传佛教信徒会用磕长头的方式、用长达三周的时间转完。转山途中最艰苦的地方,是翻越海拔5630米的卓玛拉山口。

  藏传佛教和印度教转山的大致行程如下:塔尔钦—色雄—曲古寺6km—哲日普寺14km—卓玛拉山口8km—仲哲普寺10km—塔尔钦12km。

  转山的意义

  按照藏传佛教的理解,转山一圈能洗净一生的罪孽,转13圈更为圆满。到了特殊的年份,转山的功德则会加倍。像2014年是藏历的马年,被认为是冈仁波齐的本命年。按照传说,当年转1圈相当于平时的13圈。所以那一年整个信奉藏传佛教的信徒都聚集神山,转山以求最大的福分。只有转过13圈的人,才能被允许进入更高级别的转山线路,比如翻越康珠桑拉姆拉山口的捷径,或是到达神山南坡的内转经道。而真正的修行者应该转够108圈,可以涅磐成佛,所有前生后世的罪恶全都一笔勾销。

  我们不信仰藏传佛教或印度教的中土人士为什么要转山?

  中土人士见佛就拜、求财求官求福的实用主义心态当然是一个首当其冲的理由。如果朝拜万一能带来福分,那为什么不去做呢?

  也许很多西方人的态度更值得我们学习。期待与神圣的事物相遇从而获得一种不同寻常的超越体验,或是历尽艰辛而拥有美好的回忆。这样的人生体验才是最为宝贵的。既然如此,为什么不去体验呢?

  色雄

  从塔钦出发,到达色雄。沿途能看到神山雄姿从近处的山丘中逐渐显露出来,并且越来越高大。覆盖着白雪、巨型金字塔状的冈仁波齐峰清晰地出现在眼前。山峰上由岩石的风化、冰雪的积累,形成了如同“天梯”般和佛教“万字符”宗教符号般的峰体,让人顿生膜拜之情。

  来到色雄,就能看到巨大的经幡柱竖立于此。这就是每年萨嘎达瓦节举办的地方,信徒们聚焦在这里,朝拜经嶓柱竖立的神圣时刻。

  巨大的经幡柱、西边的经幡群迎风飞舞,空地上的石块刻满了六字真言,形成玛尼石群,佛塔与香炉肃穆;正前方是雄伟的神山,神山脚下是天葬台,这一切都构成神圣、神秘又庄严的氛围。 在这里可以近距离欣赏神山,因此,无论是日出日落,或是夜晚星空,观看或拍摄都十分震撼,无不令观者动容。

  曲古寺

  从色雄往冈仁波齐进发,经过神山西边的拉龙曲河谷,就可以看到达曲古寺。

  拉龙曲河谷布满巨大的石块。这些石块重达几吨,体积也足足有一个卡车那么大,仿佛是神秘的力量将它们抛在这里。河谷东岸是神山底部巨大的砂石岩,泛着深红色、土褐色,透出沧桑之感。河谷西岸的半山腰上则是曲古寺。曲古寺与神山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对于没有办法转山的信徒来说,绕着曲古寺转13圈就相当于转神山一圈,也算是一种补偿。

  无论从河谷的巨石间往往神山望去,或由曲古寺往神山望去,神山依然遥远、威严。

  转山的人不断走过这里,虔诚的信徒磕着长头,一步一叩,坚定往前。

  从曲古寺往哲日普寺的路程变得漫长起来。这一路基本是沿着神山西侧行进。神山的西侧,是陡峭的整块岩石构成的巨大岩壁,顶端是白雪覆盖的山顶。沿着布满祈福的堆石爬上一个缓坡,此后路途就变得平缓起来。沿途可以看到众多转山的藏人。印度教徒通常都是乘坐马匹前往第一个休息点——哲日普寺出发。

  神山北面的雄伟身姿与景观

  到达哲日普寺休息点,这里的海拔有5100米。我们选择在寺庙对面的帐篷住下,这里恰好就位于神山脚下,也是欣赏神山北面最好的位置之一。

  北面的神山象是一块巨大的岩石,呈半圆形。这里完全不同于正面的金字塔形状,是印度教所认为的神山正面,因此,转山的印度教徒都会选择在此休息一晚,朝拜他们心目中的圣地。

  黄昏的哲日普寺天气多变。开始阴云密布,还下起了雪粒,甚至神山都隐藏在阴云中。联想着近日的天气情况,我有点沮丧,担心无福欣赏神山真容。没想到,雪粒开始变成了小雨,不一会儿太阳突然从云层中穿了出来。我的第一反应是:要出彩虹了!

  奔出帐篷,果然,神山东北方向出现了美丽的彩虹。两个藏族小姑娘看到彩虹也兴奋地跳来跳去,而我就在旁边捕捉下这美好的时刻。

  尽管遗憾彩虹没有跨越神山,但一路走来,已经有那么多的惊喜,何必纠结这一点儿不如意呢。小缺憾,才会有再来的动力。

  黄昏的时候,天气彻底放晴。日落前金灿灿的光芒投射在神山上,呈现出壮观又绝美的景象,觉得再多辛苦也值得。

  夜色里的神山,与白天大为不同。那天是农历的十五,硕大的月亮照耀着神山,神山的积雪在月光下闪闪发光。白天看起来雄壮的神山身姿,在深沉的夜色里,散漫的月光下,变得妩媚而浪漫起来。

  第二天早早起床。天上依然有些阴云,心里很忐忑,担心又会失去一睹神山日出壮观景象的机会。随着日出时分临近,阴云慢慢散去;太阳跃出云层的一霎,阴云奇迹般地消散了!阳光打在神山上面,金光灿灿,十分壮丽。我,终于看到了梦寐以求的日照金山!狂喜的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狂按快门,捕捉这最为灿烂的时刻。

  欢乐的时刻,时间飞快。不知不觉中,天已大亮。印度教徒们纷纷启程。同行的伙伴们催促我离开。恋恋不舍地收拾好东西,赶往下一站。

  转山之路:第二天

  向卓玛拉山口进发

  接下来这段路程是最为艰难的一段。由海拔5100米的哲日普寺,要开始向海拔5600米左右的卓玛拉山口进发。这段的路程大概有8km,全是上坡,而我却要背着至少6kg的东西。在如此高海拔的地方,这简直是对人的磨炼与考验。每走20米,就想坐下来好好休息一下。同行兄弟问我们领头大哥:还有多远,还有多远。大哥说:走吧,走吧,时间到了,也就到地方了。

  进发的过程中,慢慢从冈仁波齐北面绕到它的东面。环绕着神山的路边,有着巨大的玛尼石刻和祈福的堆石,居然有一条河谷和大片湿地,而且,居然有一群牦牛在那儿悠闲地吃草。能够感受到,尽管这里条件艰苦,依然有人居住。也许对信徒们而言,能够生活在神山下,想必是至高无上的福分吧!

  这一路异常疲累,人已不想开口说话,只能默默赶路。往卓玛拉山口攀爬的时候,我觉得已经体力不支。回头眺望,神山正从土黄色的山峰后面露出头来,雪山如同明灯般指引着人们前行。山脚下有骑马前行的印度教徒,有健步如飞的藏族大叔,他们都在虔诚地膜拜神山,完成自己的精神功业。

  卓玛拉山口半山腰下一个有不知名的小湖,可能是山上的冰川水和雪水融化而成的,碧绿如洗,远处的神山倒影在湖水中。看到美丽的景象,我似乎突然有了力气,走到湖边欣赏这难得的美景。

  从这里开始,路越走越艰难,要往海拔最高处慢慢进发了。几乎每走几步就要休息一下。碰到同行的两个尼泊尔人,他们千里迢迢来转山,与我们微笑着打招呼,相互鼓励着往上爬。随着经幡越来越多,大哥告诉我们:最高点、最难点的卓玛拉山口近在眼前了!

  终于要攀爬到传说中的卓玛拉山口了。横在我们西边的一座山峰,悬崖峭壁上面累积着千年不化的冰川与积雪,把神山完全遮挡住,如同天堑,不可逾越;通往最高处的是一条崎岖小道,仿佛是对我们的考验。在山口的悬崖边,经幡与玛尼石边插着一个指示牌,已经倾斜,上面写着:卓玛拉山口,旁边有人用笔写着海拔数字5600米。这个标志性的地方,我们是经历很多极限困难才攀爬到的,必须要留念。

  其实,这个指示牌并非卓玛拉山口的顶端。转过一个小弯,这时,能看到大片的经幡,远处的山峰看起来也低矮不少。这才是真正的高点了。路边,藏族妇女们正在挂起经幡。五彩的经幡,在如此人迹罕至的高处飘扬起来,是那么美,表达着人们对神圣的信仰与赞颂。

  步入经幡群里,望着四周飘动的鲜艳色彩,顿时感受到艰辛过后的幸福。从这里开始,就一路向下,路程会变得轻松很多。就像人生一样,上山的路,有目标、有追求,需要努力和奋斗,自然辛苦;而下山的路,是归宿,是享受,自然会轻松一些。不过,要悠着劲,慢点儿走,不要让膝盖受伤。

  这个海拔,也算是我人生的“至高点”,与我心爱的摄像器材、与我手表上的海拔合个影,算是做个纪念吧。下次如果再来,还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了。至少,当我到达这个最高点的时候,我觉得自己更深入地看到了阿里,领略到阿里最为本质、最为神秘、神圣的那一面。

  卓玛拉山口的慈悲之湖

  往下走的路,尽管轻松,却也要加倍小心,因为山路陡峭,稍不小心就会崴脚。从高处望下,一汪碧绿如玉的湖水映入眼帘。这就是慈悲之湖。关于它的传说非常多。有一种说法说这里是善财童子洗手的地方,有一次一个背着孩子的人来这里洗手,向前伏身,背后的孩子滑下来掉到水中不幸淹死,于是神下令把水面冻结。我们去的6月下旬,果然湖面还结着冰。也有说法说这是空行母的浴池。印度教则认为这是乌玛女神的浴池,所以转这个小湖也是非常有福气的。

  通常人们会从高处遥望慈悲湖,俯拍留念。我却执拗着要下去。这么不容易来一趟,怎么可以放过这样一个机会。同行的人看到上下落差几乎200米,只有一条若隐若现的小路,还被众多大小石块挡着,要下去必须爬过各种路障才能下到湖边,都倒吸一口凉气,摇手作罢。我一咬牙,背着器材,就冒险往湖边下了。

  下去的路果然艰难,经常要在无路的状态下,翻高爬低,从石海中寻到一条路。下到半山腰,意外看到一位藏族老大爷,柱着拐杖颤颤巍巍地往上爬着。我真的震惊了,连忙为他拍了几张照片,回放给大爷看的时候,他很开心。被他的精神激励着,我继续前行,他则继续往回走。

  湖底的景色简直美爆了。美景确实在不易到达的地方。就在我抓紧拍照的时候,一路碰到的一个尼泊尔人也到了湖边,他居然用瓶子灌了水喝。看来,这确实也是一个圣湖。我微笑的着示意为他拍张照片,他欣然同意,摆了一个很酷的姿势。

  在这里偶遇,在这里分开。我开始了返程之路。

  返回之路重复了攀爬卓玛拉山口的艰辛,甚至比之前更艰辛。往上攀爬,已经看不到来时的路,我只能不断地搜寻、探索着能走的路。这个时候,除了咬牙坚持,无计可施。自己选择的路,跪着也要把它走完。是的,不走也没办法。海拔5500米的地方,陡峭得几乎是直上直下,爬过大小石堆,高反也开始附上身,头痛得像是脑袋要裂开一般,每走两步胸都要炸掉,只能大口喘气几十次。

  30分钟后,当爬上最后一块大石头,发现主路就在眼前时,真的有种喜极而泣的感觉。后悔不?不后悔,尽管很艰辛,但我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美景,这种辛苦就值了。

  返回塔尔钦

  此后往下的路就轻松多了。神山已被近处怪石林立的山峰遮挡住,穿过6月依然堆积的雪地,小心翼翼、连滚带爬地穿过陡峭的捷径,就到了山下叫不动地丁的地方。往后就是平坦的路途。早我40分钟的同行者与我碰头。最艰难的阶段已经过去了。

  再往后的路,只能用平淡来形容。对于步行者来说,漫长、枯燥和真正的艰辛。听走过的人讲,最后这段路大约有10多公里,没有振奋人心的景色,加之长途跋涉累积的身心疲惫,完全依靠意志力才能走完这段路程。转山的路途不易,考验的是耐心和意志。

  出了转山的路,我们又直奔江扎寺。它深入神山周围的群山内部,是离神山正面最近的地方之一。登上寺庙所在的山丘,可以近距离观看到神山最为正面的金字塔和天梯。这也是我们转山之路最后的一站。朝拜了最后这个神圣的地方之后,我们的转山之路也圆满了。

  转山,感受真正的阿里

  与虔诚的信徒和游客相比,我们并未完整地走完这50余公里的转山路。“我的意志是坚强的,但肉体是软弱的。”坚强的信仰,也需要强壮的身体去支撑。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领略了最为精华的神山文化与景观,深深地被自然的壮美与宗教的神圣所震撼,久久不能忘怀。这一定会是一段美好的记忆。阿里文化的精魂就在于这转山之路。

  转山之路,圆满之路。转过山的阿里之行,才能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阿里。希望有一天,我能够再重新回到这里,重新站在转山之路上,重新体会阿里的精与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