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会圈商会动态

民营经济突飞猛进 商会作用不断凸显_闽商网

发布时间:2013-06-04 阅读量:3178
  1981年1月14日,项南担任中共福建省委常务书记。到任仅一个星期,项南就在福建省党代会上发表了《谈解放思想》的总结讲话。他要求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路线。

  企业“开花结果”

  商会升级换代

  1983年5月17日,由项南提议并亲自主持,在当时全省乡镇企业最发达的晋江陈埭召开全省社队企业现场会。在会上,他明确表态:陈埭是福建企业的一枝花,现在这一枝花已变百枝花,它将在全省开放千枝花、万枝花。

  获得明确的政策导向后,工商联组织积极帮助当地人民展开创业历程,一大批原先一穷二白的农民兄弟,纷纷“洗脚上岸”,开始办企设厂。

  自此,乡镇企业进入了黄金时期。据统计:从1981—1985年,晋江全县乡镇企业单位总数增长1.87倍,企业人数增长43%,总收入增长3.27倍,参加联户集资的群众达3.46万户,占全县总户数的16%以上。许多乡镇企业在工商联的帮扶之下,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由于经济实力的提升,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行政区划升级和商业组织提升迫在眉睫。

  1985年5月14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晋江地区,泉州市升格为地级市,实行市管县的行政体制,原泉州市的民主党派、工商联随同升格,地区工商办事处同步消失。1986年1月举行泉州市工商联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会员代表包括:晋江、惠安、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六县和鲤城区。这次代表大会的召开,使泉州市工商联,工作范围扩大到七县(区),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都相应地加强,形势的发展要求泉州市工商联承担更多的职能。

  组织输入“新血”

  社会影响扩大

  1986年夏,根据中共福建省委统战部《关于市、县工商联吸收新会员试点工作的意见》和省工商联《关于开展吸收工商联新会员试点工作的方案》精神,泉州市工商联选点晋江县石狮镇,历经一个多月的大宣传、大发动,终于按预订计划完成吸收新会员的任务,随后在石狮召开现场会,把石狮经验推而广之,使吸收新会员工作在市直及各县、区展开。至年底,全市共吸收新会员395个,为工商联增添“新鲜血液”。

  1988年9月举行的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根据新会员不断增加和对外关系的日益发展,决定将泉州市工商联更名为泉州市商会,仍旧是全国工商联的地方组织,执行《中国工商业联合会章程》,延续泉州市工商联的届次。之后,各县(市、区)也先后改称商会,鲤城区于1988年,石狮市于1989年先后成立商会,但仍旧是全国工商联的地方组织、遵照执行《中国工商业联合会章》,性质任务不变。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的会章,在总则第一条中,也补充“民间商会”一词。

  群体地位提升

  中坚力量凸显

  民营企业的迅速发展,给工商联提供了广阔的活动天地。新会员逐年增加,至1996年年底,全市新会员总数已超过八千家;有48个乡镇成立商会;组建同业公会16个。一大批优秀企业主已成为各级商会的骨干,有1175人分别被推选担任镇以上各级商会正、副会长,常务理事,理事。他们接过原工商业者手中的商会大旗,团结广大工商企业界,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而奋斗。

  1996年10月,全国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为两个文明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服务经验交流会上,泉州市商会(工商联)作为全国工商联系统仅有五名的先进单位之一,光荣地出席这次盛会。

  1997年3月召开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薛天锡当选为名誉会长,恒安集团总裁许连捷当选为会长,魏献国当选为第一任党组书记,许鹏翔当选为常务副会长,在全省第一个完成以政治交接为目标的换届。这次换届老工商业者基本退出商会领导层,改革开放后崛起的民营企业家正逐步进入,工作上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泉州市工商联作为党和政府联系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桥梁纽带作用更加明显。

  遍地扩土开疆

  身影活跃四海

  改革开放以来,泉州外出创业者与日俱增,在辖区外经商,办企业的人数有几十万人,成为泉州产品开拓国内市场的主力军。

  为广泛团结区域外泉籍工商界人士,改变原来分散经营,孤军作战的被动局面,形成比较合理的群体优势,泉州市工商联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在经过近半年的认真筹备,于1997年11月10日,在河南省郑州市成立泉州市商会郑州分会。

  泉州市商会郑州分会,是泉州市工商联跨区域成立的第一个分会组织。组建异地商会,是泉州市工商联组织结构多元化,跨区域的需要,是泉州市经济新一轮创业的需要。有利于泉州市工商联直接向泉籍工商界人士传达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和意图,使他们能够更好地为家乡建设作贡献。

  随后在贵阳、南通、青岛、佛山四个城市建立泉籍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异地商会不断发展,截至目前,全国各地已成立176个泉籍异地商会,覆盖了全国各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