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财富尚流会旅游

拟与马祖联合申遗 连江最大石头村要“点石成金”

发布时间:2019-08-30 阅读量:4658 来源:福州晚报

大谷村,连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头村落。

  在海的这头,黄岐大谷村藏在深闺,保留了闽东沿海建筑的独特风格,吸引了文创企业开发,有望获新生。

  在海的那头,马祖芹壁村宛若石头城,石厝变身精品民宿或文创空间,以“马祖地中海”的浪漫风情,吸引了游客的目光。

  “以石为媒,我们将联手马祖有关方面,联合申报马祖澳两岸石头聚落世界文化遗产。”前日,在大谷村,连江县黄岐镇党委书记黄端明望着一水之隔的芹壁村,兴奋地告诉记者。

大谷村石厝近景。

  困局:

  石头宝地,

  可惜藏在深闺人未识

  在黄端明的带领下,记者走访了大谷村。

  “大谷村有两个特色:一是枕山靠海,开门可见海,举步可登山,与马祖芹壁隔海相望;二是石头村落,现存130栋保存完好的石厝,拥有近百年历史,也是连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石头村落。”黄端明介绍说。

  从远处望,石厝依山而建,顺着山势成梯形罗列,少则单栋分布,多则7栋成排,俨然一座石头城堡;往近处瞅,石块粗犷,取材于花岗岩与大理石,夹有青白、黄褐、砖红等色泽,像方正的印章,又有几分精巧。

  “这里保留了闽东沿海建筑的独特风格,与海有关,因海而兴。”黄端明说,为了防抗大风,村民就地取材,筑石为屋,屋顶整齐地压着一块块“压瓦石”;为了防抗湿冷海风,窗户多设在高处,窗口内大外小,又有冬暖夏凉的效果;青石小路蜿蜒而上,转角处可望见海,颇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可是,这样一块“宝地”,也面临着“消失”的风险。

  “因为地处偏僻,越来越多的村民搬走了,原本有560多人,现在只剩下30多人,石头屋也日渐破败,大谷村慢慢被人遗忘。”该村村委会主任高艳玉告诉记者,保住石头村落成了不少村民的夙愿。

  “小时候,这里十分热闹,我还记得和小伙伴们爬到屋顶看星星的日子。可现在,这里十分冷清,连我的孩子对这里也不感兴趣了,让我有点难过。”村民王秀好已经搬离了大谷村,但对这里念念不忘。

  “大谷村,该何去何从?”像王秀好一样心存忧虑的村民不在少数,他们或有一种危机感——怕村子没了,或有一种耻辱感——怕被人看不起。

  转折:

  点石成金,

  打造“海洋版三落厝”

  直到去年底,一次特别的参观,让村民们找到了方向。去年12月,黄端明带领大谷村村民参观了丹阳三落厝。

  曾经,三落厝无人问津,日渐衰败,与大谷村的命运十分相似,而现在,该厝游人如织、焕然一新。看到三落厝的变迁,大谷村村民蓦然有了信心。“太美了,这就是大谷村未来的样子。”王秀好赞叹道。

  之后,大谷村村委会、黄岐镇政府和一家企业三方代表签订了《连江黄岐镇大谷村谷西自然村旅游综合开发项目框架协议》。根据协议,企业拟投资3亿元,对大谷村进行保护开发。

  “村民都十分支持,到现在仅剩一两户还未签订搬离协议。”黄端明告诉记者。

  那么,大谷村如何“点石成金”呢?据悉,大谷村将保留石屋聚落这一特色,建设集石屋聚落、住宿、餐饮、休闲农业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度假项目,打造“海洋版三落厝”。

  “未来,大谷村石厝将与三落厝串联起来,实现“山海互动”——赏田园、看大海,“木石之约”——逛木厝、游石屋。还可举办开渔节活动,开发文创产品,挖掘农耕文化,并推出大谷‘三宝’——地瓜、萝卜、芋头,通过乡村旅游带来人气,再通过人气带来财气,吸引村民返乡就业,发展民宿、销售农产品,实现乡村振兴,力争将大谷村打造成全省古村落创意开发精品示范村。”黄端明说。

  展望:

  以石为媒,

  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大谷村的保护开发只是第一步。第二步是,以石为媒,联合申报石头聚落世界文化遗产。

  早在2019“连江论坛”暨海峡两岸(连江)融合发展交流会上,马祖与连江就签订了《马祖澳两岸民宿发展交流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适时携手推进联合申报石头聚落世界文化遗产。这对大谷村来说,可谓得天时。

  “黄岐与马祖相距4.8海里,海上航程25分钟,打个盹就到了。”黄端明介绍说,黄岐拥有大谷村、古石村、大建村3个石头村落,石厝多达300栋,与马祖芹壁建筑风格一脉相承,这可谓得地利。

  据他介绍,大谷村将重点发展闽东特色石头聚落和观光休闲农业;古石村将重点对接马祖芹壁村,发展闽东特色石头聚落创意开发;大建村将重点发展我省著名的休闲渔业传统村落,目前正在打造“山海梯田”景观——梯田层层,油菜花开,曲水流觞,海风扑面。

  然而,绘就这张美丽蓝图,还需要人和:在大谷村,王秀好“回巢”了,成为一名村干部,想为家乡做点事;在大建村,村支书郑尚杰不领工资,带领村民将曾经的“落后村”变成村美民富的“示范村”……

  天时、地利、人和皆备,大谷村发展前景令人期盼。(福州晚报 记者 张维璟 郑瑞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