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会圈商会动态

上海总商会的企业家自治范本_闽商网

发布时间:2014-01-09 阅读量:2749
  这其中最有价值的精神,事实上是一种开放的精神,这才是黄金时代最为宝贵的资源价值,也是人们愿意将这一段历史发展时期命名为黄金时代的理由

  一

  般意义上,企业家按照多中心治理的秩序发展一段时间之后,必然产生某种意义上的企业家联合体,这一方面缘于市场的自发逻辑,一方面也是在一个大政府主义的制度背景下企业家对企业权利和影响力的必然反映。

  黄金时代的上海总商会,就在这样的逻辑之中。

  一

  上海总商会起步很早,在晚清最后一波共和风潮中,尤其是在最后一波民间社会的自治诉求之中,一批行会性质的企业家联盟纷纷出现。这是1911年的事情。在上海,主要由宁波的商人牵头,一个以企业家为主要成员的行会得以成立,由宁波帮对这家民间的企业家组织进行管理,采取的同样是会员制,所有入会会员缴纳很高的会费。这就是上海总商会的基础,人数大约在300多名左右,都是上海一些重要的企业家。一开始,商会的管理层采取的也是董事会制度,董事主要由宁波帮协商任命。但是到了1918年,整个国家的势头在变,尤其是共和的气氛越来越浓,因此商会受到整个社会气氛的影响,开始转型为选举制。

  早期的上海总商会有一些明显的特征。

  比如,虽然话语权是在宁波帮的手里,但宁波的这些商人,主要由买办和本土企业家组成,而且由于买办长期和外国人打交道,因此,相比本土的商人,他们显得见多识广,知道企业家的地位和市场的逻辑。因此,早期的上海总商会关心的主要市场事务,还是当时的中国商人对外贸易市场的形势。在解决了贸易的技术问题之后,他们才开始关心真正意义上的近现代工业企业,开始投资于这些领域。

  另外一个显著特征,是上海总商会的董事会成员都是一些元老性的会员,新旧的替换与淘汰不明显。很长一段时间之内,这家民间的商人联盟主要由王一亭、杨新之、祝兰舫等人管理,他们拥有一定意义的开放意识,但商业理念和管理方法,主要还是偏重于传统的商业模式。不过好处在于,这些从晚清过渡而来的商人,普遍能够适应一个时代企业环境和市场环境的转型,一方面不放弃他们在传统商业领域里的市场利益,另一方面又能直面新兴的现代工业,尤其是能够将传统的金融产业和新兴的工商业多样化产业整合在一起。企业家的这种瞻前顾后,逐渐适应市场变化的妥协能力,可谓溢于言表。

  在上海总商会的组织之内,这样的过渡性质的企业家,为数众多。

  比如浙江人王一亭。王是湖州人氏,在人们的印象中,他是民国时期大名鼎鼎的书画家,一度和吴昌硕齐名。在海派书画家群体中,王一亭是中坚人物,他对海派书画整体的发展,贡献至伟。吴昌硕当年在赠他的对联中曾写道:“风波即大道,尘土有至情。”但事实上,王一亭在企业家的建设上,也是当年上海滩上不可忽略的大人物,1923年他被选举为上海总商会会长。他的产业主要集中在电器、保险等领域,是真正意义上的实业家和金融家,与孙中山过从甚密,倾心共和,长期资助国民革命,还潜心修佛,是深孚众望的佛家居士,口碑极好。所以,王一亭是近现代以来少数几个有企业家才华,又有艺术家天分的杰出人才,无数人对他推崇备至。1938年病逝于上海,国民党政府为他举办了高规格的公葬。

  比如上海人顾馨一,在他经商的开始一段时间,他是一个米商,一个蔬菜的供应商,他对这个非常传统的商业模式,实在是烂熟于心。不过时代在变,新兴的工业企业形态在扑面而来,于是他开始介入到与食品有关的工业产业之中。他的第一个投资的方向,是联手王一亭,投资立大面粉厂和申大面粉厂,效益不错,重要的是为自己的商业渠道提供了自己生产的产品。接着,他开始创办造船厂,参与到更具有工业经济特征的制造业之中。很多类似于顾馨一这样的企业家,都在沿着一条从传统向现代工业过渡的发展轨迹在运作,而且效果都不错。这些人的商业理念和市场视野,构成了上海总商会的总基调。

  问题在于,这样的商业模式,更多的是迎合了传统的市场秩序,并没有将西方商业理念大面积引用。因此,变化在所难免。有趣的是,这种变化,不是来自于上海总商会的高层设计,不是宁波帮企业家的自我更新,而是一批更加年轻的企业家的加盟,为这个传统的商会组织带来了崭新的内部选举理念。


  1918年是上海总商会真正意义上的选举之年。选举的结果,是三名有崭新商业价值观,同时在新兴产业经营的年轻企业家成为总商会的核心董事。三个人分别是,46岁的银行家宋汉章、42岁的纱厂企业家穆藕初、44岁的银行家傅筱庵。

  值得重点介绍的,是傅筱庵。傅是浙江宁波镇海人,他起家于银行业,主张国家开放市场,企业家自由经营,抵制革命对市场和商业的冲击,曾经多次资助孙传芳等军阀阻止北伐军,在他看来,正是北伐军掀起的战争,使得正在转型的民国初年的市场充满了风险。后来他一度出任上海总商会的会长,希望通过商会的联合力量,为企业家的经营提供必要的制度性保障。傅筱庵具有极高的企业家才华,而且市场视野开阔,可惜他遭遇到了一个不确定性的时代。先是国民党的革命破坏了他的企业蓝图,接着是抗日战争爆发,他为了寻求企业经营的稳定环境,一度出任汪精卫政府上海市的副市长,1940年被戴笠的特务所杀,留下了一个汉奸的千古罪名。

  但是在上海总商会的发展史上,傅筱庵、宋汉章和穆藕初这三位年轻企业家所推行的管理制度,是值得历史认真记载的。在他们的推动下,上海总商会在1920年完善了他们的选举制度。借助1919年五四运动的革新浪潮,商会的领导机构得到了全面的更新。大量的不到40岁的年轻人进入商会,再一次扩展了商会的市场视野。41岁的聂云台甚至被选举为商会会长,而他的前任,买办朱葆三先生已经是一名73岁的长者了。

  新组建起来的上海总商会,可谓人才济济。比如新任总会会长聂云台,他的父亲聂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