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闽商福建闽商

林育庆:津津乐“稻”

发布时间:2019-12-17 阅读量:5319 来源:闽商网 作者:孙虹

文/ 孙虹

在《非常稻》一书序言中,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这样写道:我去过菲律宾30余次……在菲律宾开发的(热带)杂交水稻组合,不但产量高,还解决了热带地区稻米品质的问题,且“南北通吃”。

这段文字的背后,同样蕴含着菲律宾知名华人企业家、菲华商联总会理事长林育庆与“一颗稻谷”的不解之情。

祖籍福建泉州的林育庆,1951年出生于菲律宾马尼拉。1976年,因父亲林西岭骤然离世,25岁的林育庆匆忙接手父业。在母亲许昭治的帮助下,负起振兴家族企业的重任,与家族成员携手,将企业越做越大。

正是在母亲的建议下,林育庆将目光投向现代农业,志在让菲律宾这个人口众多、土地贫瘠的热带岛国在未来实现粮食自给自足。开始进行杂交水稻试验时,林育庆先是拜访了权威的国际水稻研究所的费马尼博士,结果得到的答案却是杂交水稻只有在温带和亚热带才能成功种植,而地处热带的菲律宾并不适合杂交水稻生长。

林育庆并未因此气馁。“我了解到中国通过杂交水稻技术解决了人们‘吃不饱饭’的难题,也听说中国的杂交水稻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于是决定到中国取经。”1998年初,在朋友介绍下,林育庆赴中国拜访袁隆平,请教如何让杂交水稻在菲律宾落地。

不久后,林育庆团队带着从中国精心挑选的杂交水稻品种回到菲律宾试种,但最初的研究并不如人愿。由于气候和土壤不同,这些种子的生长周期从120天缩短至90天,产量低下,问题很多。在外界并不看好的情况下,团队成员仍坚持反复创新试验。

不幸的是,2000年11月,林育庆突遭车祸,其母与胞弟林育德罹难猝逝,坐在中间的他也身受重伤。念及逝去的亲人,林育庆眼眶湿润。“这是我继承父业以来遭受的最大打击,也让我更明白此生所担负的重任和社会道义。”

事故发生2个月后,也就是2001年初,菲律宾首个热带杂交水稻品种研制成功。林育庆将该品种命名为“西岭8号”,大米命名为“多尼亚·玛丽亚(其母菲律宾名字)”,是以为念。

在林育庆看来,“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一粒种子也可以繁荣一个国家。”在采访中,林育庆不止一次提及袁隆平老先生,言语间都是对其的敬佩与感激。

在他的手机里,一直珍藏着两人多次的合影,第一次见面时、品种培育成功时、田间地头考察时……每一张照片都记载着中菲两国为实现“杂交水稻技术惠及东南亚热带国家”梦想而努力的故事。

此外,袁隆平赠予的手迹“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也一直被林育庆悉心珍藏。他说:“是袁老师一直在激励着我前行。”

十几年过去了,随着菲律宾农民对于杂交水稻优势的认识不断提高,种植面积也大幅增长。据菲律宾农业部资料显示,目前在菲律宾400万公顷的耕地中,从吕宋岛、米沙耶、到棉兰老岛,“西岭系列”在的种植面积已达45万公顷,已超过全国耕地的十分之一。

而今,林育庆团队培育的优质杂交水稻品种已为菲律宾农民带来了丰收的喜悦,为当地民众所津津乐道,但对于林育庆来说,他的目标远不止于此。“杂交水稻是一项改变人类‘靠天吃饭’的技术,也是一项值得推广、造福更多人的技术。”

目前,林育庆的企业已将适合于东南亚国家施种的杂交水稻技术推广至印尼、缅甸、孟加拉国、印度、越南等国家,效果不俗。

400多年前,原产吕宋国(今菲律宾境内)的番薯传入中国,成就了中国与菲律宾两国之间友好往来的一段佳话。与之相似的是,历史也将记住中菲杂交水稻合作项目,记住中菲友好的这一篇章,记住“菲律宾杂交水稻之父”——林育庆。(完)